德州文武阁


  张明福
  德州文武阁位于今明月湖公园中的假山西南,原药王庙前通往陵县(今陵城区)、临邑方向所经的柴市街东首的官道上,创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拆毁于解放初期,中间经过两次大修。初名长生阁,后易名文武阁。
致仕兵备副使陈洪谏创建
  德州出城南门去平原、恩城的官道上建有玉皇阁,去陵县、临邑方向的官道上则建有文武阁。由于文献资料的缺失,已说不清玉皇阁建于何时与何人所修,只能以正德年间修筑罗城时曾绕玉皇阁的时间为参考。但文武阁却因资料丰富,修建时间、修建人俱明白无误。
  据南城李氏家族进士李世垣所撰的《重修长生阁记》和乾隆《德州志》、民国《德县志》记载,文武阁的创修人为清康熙年间致仕兵备副使州人陈洪谏。陈洪谏(1614-1699),字宪宸,号觉庵,顺治五年(1648)举人,十六年(1659)进士,历官四川合江县知县、云南临江府推官、江苏兴化县知县、袁州府同知、抚州太守、陕西神木道兵备副使,为官期间,曾得到“慷慨住事,所至以才干称”的好评。康熙二十二年(1683),致仕归里。
  说到陈洪谏为什么要建文武阁,曾有人猜测是他归乡后,看到南北通衢上的玉皇阁后感到甚是气派,认为柴市街东首官道上也应该有一座骑道门楼才能相得益彰,取得知州肯定后,便亲自查看地形,设计图纸,购置物料,招募工匠等。今看完李世垣《重修长生阁记》,才知道了陈洪谏创修文武阁的真实原因是为标记和突出德州的龙脉。明清时期的州人认为,“吾州龙脉从巽地(东南方位)来,自陈公堤下,潜伏平地,至柴市东头,渐隆隆起,西行过米市,到火官庙,迤逦至小西门北,过峡开涨,仍南向回龙顾祖。此(柴市街东首)乃龙峡第一入首处。远瞻泰岱,近接方山,东襟笃马,西带长河,真钟灵秀区也”。
  说到文武阁的规模与样式,据李世垣介绍:“吾州前辈陈兵备觉庵先生首创此阁,上建宇一楹,为内外向,外祀汉寿亭侯关壮缪,内祀周孝友张仲,世所称封文昌者。”据前些年老人们回忆,文武阁为砖木结构的两层骑道门楼,高10米左右,基座是青砖墩台,正中为城门洞,供行人车辆穿行,墩台的顶端为一圈城垛口。墩台南北两侧各垒有上下台阶。楼上主要建筑为一间内外向(即面西又面东,面东为外向,面西为内向)的门楼,朱红木格棂门,东西两檐,四面环廊。正中一道木雕花棂屏风将空间分成两部分。面东的部分供奉的是关公,左手托《春秋》,右手胸前捋须,两旁分别站立着周仓、关平,其中周仓双手扶立青龙偃月刀,关平双手抱汉寿亭侯将军印。面西则为文昌帝君坐像,为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也叫文曲星。文昌帝君右手提朱笔一支,左手端一墨盒,两旁各站立一个书童。所有人物造像,均是泥塑彩绘。此阁孤峻杰峙,与城上雁塔、黉宫、奎楼参差掩映,颜之曰“长生阁”,取“迎紫气东来”之义。
  说来也巧,创建文武阁的时间为康熙二十八年(1689),此后德州城真得是“人文蔚起,科第联翩,闾阎扑地(里巷遍地),商贾辐辏”,州人皆认为这是修建长生阁的效应。
进士李世垣曾经两次重修
  李世垣,字星门,雍正三年(1725)举人,四年(1726)进士,历官陕西富平县知县,兴安直隶州知州。民国《德县志》记载他,“初任陕西富平县知县,修北山湖以兴水利。探知邻邑巨盗行踪,果断予以逮捕之。一日结积案数十。曾将富平县南湖书院修葺一新,并创建义学五处。后升任兴安直隶州知州。任内,筑江堤,创文峰书院。陕甘总督刘统勋荐治行第一,以知府记名。因足疾告归,课徒自给,游其门者俱有所成就。年七十四卒”。根据李世垣撰写的《重修长生阁记》,可知长生阁两次大修的时间与原因。
  雍正三年(1725),长生阁毁于火。大约是在乾隆初年,已经考取进士并走上官场的州人李世垣与州学生员曲惠庵君两人加以重修,史称第一次重修。
  乾隆二十八年(1763),李世垣以老病归籍。一天,他策杖来到长生阁下,见此阁溃裂有欲圮状,心中感到奇怪,便问周围居住的人,得知乾隆二十六年(1761)运河决口,平地水深丈馀,瀰漫数月,祠宇民居几乎漂没无遗,而长生阁亦罹此灾。李世垣便发动州之荐绅人士及耆老等,商量再次对其修复。大家表示赞同,还推举李世垣、举人高鸿和吴楚椿、生员陈薰和邹述鲁五人经纪其事。共醵金若干,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春二月至夏六月进行了第二次重修。这次重修,厚其墙垣,培其基址,期望长生阁能够长时间不坏。
  李世垣在《重修长生阁记》中希望德州后人能不断对其进行修缮,使德州龙脉长存。他说:“夫善作不必善成,为之前者端,赖为之后。此阁创始以迄于兹未百年,中烬于回禄(火神之名,意为火灾),再虐于阳侯(水神之名,意为水灾),今虽完缮如旧矣,而年远世殊,所恃以踵事(跟随)而增葺之,培吾州风脉于未艾,继陈公创垂于不朽者,不能不于后之诸君子有厚望也已。”
“长生阁”易名“文武阁”
  这座初名长生阁的建筑,却被乾隆《德州志·纪事》记为“文武阁”。《德县志·舆地志·祀庙》也记为:“文武阁,在柴市街。一面供文昌,一面供关帝”。对于易名的原因只能从所祀人物中的文昌君与关圣帝,身份为一文一武,人们便简单通俗地概括出文武阁之名。至于易名的确切时间现无从查证,只能是断定晚于李世垣撰写《重修长生阁记》的乾隆三十三年(1768),早于乾隆《德州志》成书的乾隆五十三年(1788)。乾隆《德州志》与《德县志》所犯错误在于:长生阁本来创建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它们却将建阁时间往后推迟了两年,记为——“清康熙三十年(1691),邑人陈洪谏建”。尤其是民国《德县志》,既然收有李世垣《重修长生阁记》碑文,却搞不清长生阁就是文武阁,实是天大笑话。
  文武阁的消失,有人认为是日伪政权于1943年修建兵工厂至卫氏博济医院的水泥马路时拆除的,也有人认为是解放初期在这一带大规模修建工厂时拆除的。总之,这座在德州大地上屹立了近300年的楼阁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没了。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