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习俗多


  □杜学峰
   夏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而且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官方自古就有祭祀地神之俗,在民间也有很多习俗。
  从周代起,在夏至日已经有了祭神仪式,到了清代仍然被视作“国之大典”。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祇,皆用乐舞。 ”“地祇”即地神,周代时,每年夏至之日在国都北郊水泽之中的方丘上举行祭祀大典。明清时期,夏至前两个月,内务府就开始维修斋宫。夏至前25天,太常寺开始集中办公,筹备祭祀有关事宜。夏至前3日,皇帝到太庙告请太祖配神,除急事外,不办公事。
  在民间,妇女们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辽史·礼志》记载:“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 ”彩扇用来纳凉,香囊可除汗臭,粉脂涂抹身体,防生痱子。在朝廷,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进而成为制度。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宋代官员从夏至这天开始要放假3天,让百官回家休息。而宫廷中,夏至这天御厨制作一种夏至馄饨,供皇帝、妃嫔食用。
  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夏至这天,北方人多吃面,打卤面、炸酱面、红烧肉面、牛肉面、鸡蛋面等,有些地方还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江南也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夏至人们还大秀凉菜、生菜,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江南有“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的谚语,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吃过馄饨,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我国农历中“九”是习惯用的杂节,“夏九九歌谣”形象地道出了夏至后的天气变化,生动地反映了日期与物候的关系。“夏九九”是以夏至那一天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81天。同样,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夏九九歌谣”最早是南宋人陆泳在《吴下田家志》中记载的,后来被人发现。此歌谣用松烟墨书写在湖北省老河口的一座禹王庙正殿的榆木大梁上。歌谣云:“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近年来,一些网友在网上发布了自己撰写的当代“夏九九歌谣”,将一些新生事物写入其中,也颇为有趣。如:“一九、二九温升高,摇扇风扇开空调;三九温高湿度大,冲凉洗澡来消夏;四九炎热冠全年,打开风扇汗不断;五九烈日当头照,无处躲来无处逃;六九时节过立秋,清晨夜晚凉飕飕;七九炎热将结束,夜间睡觉防凉肚;八九到来天更凉,男女老幼加衣裳;九九时节过白露,过冬衣被早打谱。 ”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