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岁老党员刘金房:战争年代九死一生 和平年代深藏功名

6月23日,庆云县渤海路街道水岸家园小区,98岁老人刘金房面带微笑,在家属的帮助下佩戴上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而后,这名刚刚还带着疲态的老人,立刻抬起头挺直腰板,颤颤巍巍地举起右手。

刘金房的二儿子刘世顺表示,父亲很少讲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往事,偶尔谈及,也是感慨胜利来之不易。而在领到“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时,父亲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一连说了几遍“共产党好”。

不苟活,19岁便投身革命

1942年,抗日战争正处于白热化阶段,大字不识的刘金房,发出了“为国捐躯、平生所愿”的豪言壮语。当年只有19岁的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选择投身抗日事业。开始秘密担任交通员,深夜穿梭于庆云镇、常家镇的庄稼地中,为部队传递军事情报、捎送重要物资。在那段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在一次次的生死考验中,全家都在为刘金房的安危担忧,而他只考虑着如何更好地完成下一次任务。

在一次运送任务中,刘金房不慎落入深坑,小腿受伤严重,挑送物资的扁担也被撅断。他硬是连拖带拽,一口气走了二十里的夜路,最终将急需的布料送到了部队根据地。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艰苦的敌后战场,作为交通员的刘金房,平日里探查日寇消息,扫荡时组织群众转移,作战中支援游击队炸军车、毁碉堡,与部队通力合作、精密配合,最终消灭了日寇在庆云县板营村的军事据点。

择大义,为解放事业奋斗

解放战争时期,刘金房自愿加入民兵担架队后,随军行动,部队打到哪里,担架运输队就跟到哪里。一路上,他和同志们舍生忘死护送伤员,曾用雨衣挡住伤员藏身的洞口,将仅有的一点口粮让给伤员。发现敌机来袭就借助地形隐蔽伤员,实在无法隐蔽时,就扑在伤员身上,用身体护住伤员,伤疤一直留到了现在。在部队粮弹将尽时,他和战友突破敌人的封锁,冒着枪林弹雨运送弹药和粮食。

1948年9月,济南战役打响,刘金房和战友们再次跟随解放军来到前线。战斗异常激烈,有一次,遇到敌人的飞机扫射,炮弹就在他身边炸开了花,多名战友中弹倒地,刘金房的脚背也被子弹击中。他忍着疼痛扛着伤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之后,刘金房又跟随大部队一路南下,参与了大大小小多次战斗,运送伤员的同时还帮助部队架梯子、抬木板、挖战壕、抓俘虏,出色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守初心,爱党爱国传家风

1949年3月,刘金房怀揣着2张一等功臣奖状、1张二等功臣奖状回到家乡。从此以后,只是在村里安心务农,从未找组织上讲条件、要待遇,邻居都只当他是参加过解放战争的普通战士。除了亲朋好友,很少有人知道他曾先后参加过开封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多次战斗,曾被中共渤海区党委授予“一等功臣”荣誉称号,曾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授予“一等功臣”荣誉称号。

在刘世顺的心中,父亲是一名没有文凭却有文化的人,虽然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只是教育他们要老实做人、本分做事,乡亲们有需要帮助的就搭把手。用行动指引一大家子人都爱党爱国,在各自的岗位上服务社会。刘金房育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两个儿子、一个孙子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刘金房也数十年如一日,参加主题党日、交纳党费。

近年来。刘金房的事迹开始被大家知晓,村“两委”也多次邀请他参加党建活动,向村里的党员群众讲述党的历史、宣讲党的好政策。得知要进行演讲时,刘金房起初有些抵触,但在知晓了活动的意义后,他也就欣然接受了邀请。面对着家乡的后辈们,说起了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的牺牲奉献,勉励年轻人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后官村700多口人大多听过这名老党员的故事,并从他的经历中汲取过营养。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风林 摄影 高家辉 通讯员 王凡存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