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老城内的百年古井

如果从秦代设置鬲县算来,德州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如果以对当代德州的影响来讲,明代洪武三十年的那次改土城为砖城,才真正使德州城初现了如今的模样。

这座砖城西抵今迎宾路,东达新湖大街,北到青年路,南至东方红路,因为外形近似官靴,又被称为“靴子城”。

繁华一时的德州“靴子城”实际上并不算大,仅有近2.5平方公里。在这高墙环绕的城市里建有宫殿庙宇、衙门官府、氏族宅院、百姓人家,这些居住在城内的“老德州”们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吃水问题。

德州城内古井多已填平

德州砖城背靠运河,吃水用水自然不算个事儿。但运水、挑水费时费力,买水、送水费钱费银,为求一劳永逸,大户人家或者衙门机构纷纷自己打井。

据说老德州砖城内水井很多,可分为两类,一种为甜水井,一种为涩水井。德州城内较为出名的井有卢家大井、马家大井、封家大井。卢家大井就在今天石芦街芦家井小区,这个小区也因此井得名。马家大井在今旭升街,封家大井在吕家街与丰华街附近。

城外则有恩泉井、凉水井、甜水井。恩泉井在今马市街一带,凉水井在今凉水井村,甜水井则在城南豆腐巷。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井不但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裸露的井口还具有诸多安全隐患,因此,在后来的城市建设中,水井基本上都被填平。

那么德州老城是否还有古井保留至今呢?答案是肯定的。

原监狱处发现青砖老井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前往德州监狱旧址查看,偶然间在原监狱高墙内东南角发现一口古井。井为圆形,呈直筒状,井口直径约1.5米,井深约6.5米,水面至井口约1.5米,井水较为清澈。井内壁由青砖围砌而成,不见井栏,井身整体保存完整。不出意外的话,此井应该是德州老城内现存的唯一一口古井。经询问,此处正在进行城市绿地的施工工程,在前期的挖掘过程中发现了这口水井,目前施工方在井中抽水用来降尘。

笔者走访了监狱的几位老干部,据他们回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监狱的干警经常在炎热的夏天将捆绑有绳索的水壶灌入开水丢进井中进行“冰镇”,因为井水夏天较凉,能很好的起到降温的作用。在那个没有冰箱的年代,这口水井不仅“冰镇”饮用水,西瓜之类的水果也成为了井中的常客。后来随着原监狱院内建筑增加,这口井就被覆盖在建筑物的下面。2016年德州监狱搬迁,原建筑被拆除,这口井又得以重见天日。

笔者遍查史志,均未找到对此井的记载,井的修建年代也不得而知。仅从水井的形制和所用材料来看,应为清代晚期到民国,下限不会超过上世纪40年代。因为德州在民国前期便在今九龙湾公园处建了近代化的饮用水设施,这些设施虽当时不为民所用,但以此为基础,解放后很快便投入民用,市内主要街道有了公共水源,实在没有必要再下大力气去挖井。此为笔者推测,其中详情还有待方家考证。

古井曾位于德州学宫旁

这口井出现在此地并非偶然。按民国《德县志》记载:“洪武十年,知州阎九成移建(学宫)于州治之北,即今学宫也。”据此可知,从明代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开始,后来的德州监狱附近,便是德州学宫的所在地,并在此后的几百年里不断增建、修缮、改造,此地一度成为德州最重要的古建筑群之一。同时,这附近又有居民居住,那么打井取水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据记载,德州学宫的最后一次修缮是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到民国后期,庙堂宫殿逐渐坍塌废圮。后来,此地又被划拨为监狱用地,直至2016年德州监狱搬迁。

据了解,此处正在建设城市绿地,笔者希望城市规划部门能够将此井做成景点保存。此井大体处于学宫的位置,可取名“学宫井”“儒学井”;明代的董子祠也大体位于此处,因此也可称为“董祠井”;建造中的城市绿地也可因此而称为“古井公园”。

早年间,德州城外有运河过境,城内“海子”遍布,水井林立,这些水源养育了德州的先民。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运河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海子”在城市建设中大部分被“填海造陆”,水井更是丧失了用武之地,逐渐被填埋。唯独此井,见证了老德州城内的沧桑与历史。

吕宏伟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