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金良、顾金栋诗歌合集《诗兄诗弟》出版

□本报记者张莹

    我市有一对兄弟作家,勤敏好学,热爱写诗,文思颇佳。哥哥顾金良供职于武城县委宣传部,是省作协会员;弟弟顾金栋是古贝春集团党委副书记、市作协副主席。 8月13日,他们带着新书《诗兄诗弟》在武城县新华书店举办了读者见面会,朗读诗歌,签名赠书,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温暖自己慰藉他人

    这本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诗兄诗弟》,是一本诗歌自选集,兄弟二人分别选了100首近10年创作的诗歌,合编为一本。装帧设计别有新意:从一面翻开,是顾金良的诗集;把书上下翻转,从另一面翻开,是顾金栋的诗集。“出这本书的初衷很简单。 ”顾金栋说,“就是我们都想表达一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温暖一下自己,可能的话,也慰藉一下他人。 ”

    早在多年之前,各自写了很多年诗的兄弟二人就产生了合出一本诗集的想法。

    说起这本书的书名和出版背景,确有一些机缘巧合的因素。2011年8月,国内几位知名诗人来武城参加文学活动,期间顾金良、顾金栋拿出诗作,请大家指导,老师们给了比较高的评价和中肯的意见。中国诗歌学会的创建者、著名诗歌评论家张同吾认为亲兄弟都写诗,且成绩突出,这本身就是不多见的文学现象,于是在一个题留墨宝的环节,为兄弟俩欣然命笔“诗兄诗弟”。

    当时,顾金栋几乎把书的装帧样式和风格都想好了,迟迟没有付诸行动,是因为他和哥哥都想再写几年,好好积累沉淀,挑出真正意义上的好诗。后来一个出版界的朋友,觉得这个创意不错,乐意为这本诗集包装策划,最终有了这本书的出版。

相互切磋共同成长

    顾金良1968年出生在武城县武城镇东贾村一个教师家庭,8年之后,顾金栋出生。

    受父亲的影响,家里书香氛围浓厚,兄弟二人都喜欢文学,十几岁时便开始了诗歌创作。

    上世纪90年代,顾金良在县城上班,与朋友们合办文学报纸。顾金栋在德州读书,时常和哥哥书信往来,信中谈论的内容都是有关诗歌创作的。“金栋:诗已看过,总体觉得还可以,只谈以下几点意见……”这是其中一封回信的开头。顾金栋告诉记者,当年,就是在哥哥的指导下,一步一步掌握到诗歌写作的真谛。直到现在,兄弟俩见了面,一有时间交流,谈论的也多是诗歌方面的内容。

以小见大别有洞天

    细细翻看这本诗集,可以发现兄弟二人的诗作,聚焦点多是身边的小人物、小事物,皆是真情实感,有感而发。顾金良的诗歌偏沉稳厚重,具有古典诗词的传统风韵;顾金栋的诗歌更具现代气息,讲究意象的别致与意境的新鲜。

    虽然兄弟二人生活经历相似,又时常在一起切磋交流,诗歌精神却是独立存在,各不相同。正如书的开卷语所说:“写诗是纯个人化的事情,纵是生命的底色相同,笔端流淌的又岂非气象万千? ”

    对于诗歌创作,顾金良主张快速直接地表达个人感情,揭示社会与人生的真相。“诗宜短小精练,要有寸铁杀人的力量。 ”顾金良说,“诗歌的书写,一是境由心生,通过制造意象来表达、记录心中情感;二是触景生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经验和启示,通过情感共鸣,给人以心灵上的力量。 ”

    在顾金栋看来,写诗是一个大课题,要力争每一首诗都有独特个性,绝不重复。谈起多年写作积累的经验,他认为有3点非常重要,即情感、格局与切口。“情感必须充沛而真实,把诗读破,最终留下的是真善美;格局要大,胸怀和视野要无限宽广、无限辽阔,要有与这个世界谈判的勇气和精神,把所要描绘的人和物,放在世界的中心去看待;切口要小,无论表现多么宏大、恒久的主题,多么高远、深刻的立意,也须从细微处切入,以小见大,别有洞天。 ”顾金栋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