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产业承接先行膨胀飞地经济 助落地企业“脱胎换骨”

    德州新闻网讯(王涛 吴华 玉磊)销售收入已达到北京总公司的50%以上,成为北汽福田、一汽解放等汽车厂商的战略供应商,与清华大学、北京橡胶工业研究院共同研制开发的汽车用内氟外硅高性能胶管填补了国内外汽车部件空白。这是北京天元奥特公司武城生产项目的发展成果。在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的背景下,该项目身上的京企外迁、武商返乡标签最引人注目。
    由北京迁至武城,项目投资人、在京武商矫东平坦言:“除了反哺家乡的感情外,也是企业发展的自身需求。”矫东平曾算过两笔账:一是生产成本的降低,相对于北京昂贵的人工、资源等成本,项目落户武城更利于成本控制;二是武城汽车零部件良好的产业基础,项目产品所需30多种配件可以由武城县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条满足。
    项目迁至武城非但没有“伤筋动骨”,反而实现了企业发展的“脱胎换骨”。“项目从去年2月开工建设,当年7月就已投产,生产空档期压缩至最短。 ”该项目负责人于晓国说,迁至武城后,他们有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研发创新中,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今年以来该项目已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
    像北京天元奥特公司一样,海燕农业、德邦体育器材等10余个京津企业先后落户武城。实现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飞地经济高速膨胀的背后是武城全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的不断尝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前,该县就立足于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对全县的各项发展规划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在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具体规划层面先行谋划对接工作。
    按照强链、建链、补链的思路,武城县谋划与京津产业关联密切的产业项目,通过梳理规划汽车零部件、中央空调及玻璃钢、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和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两大新兴产业的延伸路线图,加快形成相互融合的区域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实行产业基地、龙头企业、中小协作、关键技术、重大项目“五位一体”,建立以优势龙头企业为依托的紧密型、稳定型产业链示范联盟。
    承接产业转移,武城县已经在路上。该县成立了对接京津冀领导小组,并设立对接京津冀联络办公室,帮助县内重点龙头企业与骨干企业和京津冀地区37家央企强企、79家大型民企、493家全国工商联执委企业积极对接,全力膨胀飞地经济。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