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文明家庭段红英家庭——投身心理援助 驱阴霾燃希望

“因为疫情,我宅在家里,1年多没去学校了,心情压抑、情绪焦虑,经常胸口发闷、腿部疼痛,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没事,让和心理医生聊聊,您能帮帮我吗?”8月21日,段红英抗疫心理援助热线接到了一位大学生的求助电话。针对他的情况,段红英进行了3次心理疏导,提出加强运动、调整作息时间、多与朋友沟通交流等建议,目前,他的情况已经好转。

段红英家住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玫瑰公馆,是上海允聚心理咨询有限公司的投资人、香港坤宇心理教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去年2月初,她联合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党群工作部)开通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截至8月24日,共接听电话400余个。同步,还开设了幸福双翼等5个线上公益微课堂,针对疫情引起的恐慌、在家隔离产生的焦虑、学生宅家上网课引发的亲子矛盾等问题,举办了百余场公益讲座,千余人受益。

今年43岁的段红英是个公益达人,自2008年开始参加公益活动,2012年投身心理援助,至今已有13个年头,先后成立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德州市义工志愿者协会心理辅导专委会,团队由最初的1个人发展到如今的40余人,帮助病患驱散阴霾点燃希望,因事迹感人,先后获评德州市慈善工作先进个人、全市“四德工程”建设标兵等称号,今年1月份,被聘为德州市心理健康服务促进会会长。她的丈夫王朝新,是德州市鑫北方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不但支持妻子的事业,更成为她的“徒弟”,认真学习心理学知识,积极参与援助,夫妻俩志趣相投,携手帮助他人,今年初被评为市级文明家庭。

说起来,段红英跨入心理援助行业,缘起爱与责任。2003年,她的父亲患病,闹情绪、脾气暴躁,甚至有自杀倾向。最初以为是心脏病导致,治疗两年不见起色。专家建议咨询心理医生,尝试1年多后,父亲情况好转。在医生的指导下,段红英开始学习心理学知识。她回忆道:“当时父亲治疗费每小时200元,再加上之前3年的费用支出,而我仅是国棉厂的一名工人,丈夫刚开始创业,家里经济捉襟见肘,丈夫为了不耽误老人治病,还借了5000元钱。”爱和压力变动力,让她全身心投入学习,1年过去了,父亲康复。“亲历了父亲治愈的过程,我从心里爱上了这一行。”2008年下岗后,段红英通过两年努力,考取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为了提升技能,她到北京、深圳、广州、上海等地四处拜师,2014年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掌握了心理疏导、催眠等各种技术,先后组建、投资了香港坤宇、上海允聚两家企业。“近10年我支出学费近百万元,没有丈夫的支持,我不可能学有所成。每次活动,只要他有空,都陪我参加。”她自信的目光里写满感动。

事业出彩,她不忘奉献社会:每年春节到长河社区、锦绣川社区等地慰问贫困家庭;节假日到永庆社区等地宣传心理知识,关爱福利院自闭症儿童;2018年组建了“心之助”道德讲堂志愿服务队,走进机关、企业、学校,举办公益心理知识讲座数十场,听众达数千人次;2010年至今,先后帮助过20多个困难家庭孩子,一对一地进行心理疏导,带他们到德州新语特教学校、敬老院开展爱心活动;2020年疫情暴发后,除了开设热线、公益微课堂,她还踊跃捐款,并由市总工会牵头为武汉患者进行线上心理疏导,还参加了汕头市潮南区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公益援助工作,时长256小时,同时兼任市总工会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专家、市民政局民生特约监察员等职务。

近两年,段红英尤其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一次,她接到一个轻生孩子的电话,当时孩子站在5楼的窗台上,情况非常危险。作为心理咨询师,她很快冷静下来分析,孩子既然打电话过来,说明依然对人生抱有一丝希望,她调整思路,顺着孩子的话题进行疏导,取得信任,从晚上9点多钟一直到凌晨1点多,她耐心引领,直到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经过4个多小时的交流,电话那头孩子放下了轻生的念头。丈夫始终陪在她身边,紧紧抓着她的手。经过后续治疗,孩子重拾学习信心,考上了国家重点高校。截至目前,她已帮助数百名孩子重返校园。

□本报记者王秀青 本报通讯员李立鹏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