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新生报到
为了便于与家长沟通交流
学校往往会建立班级群
开学在即
骗子也盯准了“机会”实施诈骗
8月30日,山东德州德城区某小学一年级李老师向民警反映,有人冒充老师在班级群收费。民警立即到学校进行核实,据了解,该班级为了做好开学期间新生报到事项通知,让家长扫描进入班级钉钉群。8月30日14时许,一个钉钉昵称为“王老师妈妈”的人扫码进了班级群,由于学校确实有一位王老师的孩子在该班级入学,老师和家长很难分辨。
进群后,“王老师妈妈”在群内发信息称学校要给每个新生做体检,每人需要缴纳90元体检费用,并发布了收款二维码,要求交完费的家长在群内进行接龙。家长们看到“王老师”,便误以为是学校的老师。
几分钟后,班主任李老师看到有人在群内要求家长缴费,并且班级任课老师中并没有“王老师”,立即向群内的家长告知学校并没有这个收费项目,这个人是骗子。
无独有偶
在天衢新区也发生了类似的骗局
“感谢警察同志的提醒”
“太厉害了,不然早晨迷迷糊糊就转账了”
近日,德州市公安局天衢新区分局
赵虎派出所民警陈峰
在自己孩子的班级群
开展了一场“教科书式”的反诈劝阻
8月30日凌晨,正在值班的民警陈峰手机响个不停,打开一看,孩子班级群中进来了好几位“家长”,“英语老师”也发布了一条通知。通知中说,学校要求预交本学期资料费用200元,为了方便统计,需要家长在群里发红包缴费。这位“老师”还十分认真尽责,不仅要求家长回复“收到”,同时提醒家长缴费后接龙回复。转眼间,就有“家长”完成了转账并接龙。
刚刚入群的陌生家长、收费的时间和方式……这一系列的异常情况,引起了陈峰的警觉,出于职业的敏感,他在家长群中提出质疑。仔细一看发现群里有两个备注“英语老师”的人,陈峰立即提醒家长们不要转账。面对质疑,“老师”又开始了表演,继续编造各种理由辩解企图想蒙混过关。
在此过程中,有的家长开始意识到不对劲提出质疑,但仍有“家长”却在不断缴费,陈峰在群内表明身份:“我是警察,请大家相信我,不要转账!”看到民警的提醒,家长们都反应过来,开始纷纷联系转账的“家长”进行提醒,细问之下却发现,转账的“家长”也都是托儿!随后,真正的老师也在群内澄清。由于陈峰的及时发现并进行劝阻,家长群内无一人受骗。
诈骗手法揭秘
入群途径
1、骗子在网上搜索,就能找到很多班级群,碰上一些入群无需验证或群管理不到位的,骗子很容易就能蒙混进群,潜伏在群里。
2、骗子趁学生玩游戏时,以“免费赠送游戏皮肤、验证身份”为由,要求学生用家长手机扫描二维码,一旦扫描,家长的微信就在骗子的电脑上登录成功,骗子再把自己购买的微信拉进“家长群”,包装成“老师”进行诈骗。
3、学生、家长和老师的QQ、微信等社交账号被盗,个人信息泄露。
收款方式进入班级微信群后,骗子克隆班主任的头像和昵称,并将另一同伙拉入群聊,骗子冒充老师在群里发送有关“学校收取学费、资料费、班费、资料邮寄费”等信息,同伙则在群里发送缴费截屏,许多家长见老师发布通知都会立即响应,发红包或向骗子提供的二维码转账汇款。
缴费金额不高、恰到好处。为了不引起家长怀疑,骗子一般要求“缴费”的金额都比较小,单次在某一班级骗取金额不多。
警方提示
1、家长在收到班级微信群、QQ群发布的缴费消息时,切勿急于汇款,一定要与班主任电话或视频核实真伪。
2、老师们要定时核查本班级的微信群、QQ群成员身份,对身份存疑的尽快清除出群,同时开启入群验证功能,避免陌生人随意加入班级群。
3、家长朋友要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增强未成年人防范意识,普及相关反诈知识,告诫孩子不要随意点击网站链接及扫码转账。
4、遭遇诈骗,请第一时间保留支付记录、微信、QQ、短信聊天信息等证据,第一时间报警,寻求警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