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边的兵工厂

马惠彬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北洋机器制造局毁于火。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以“练兵必先制械”为由,开始在德州兴建新厂,厂名仍沿用“北洋机器局”。

晚清袁世凯初建兵工厂

“德州兵工厂”初名为“北洋机器制造局”,厂址在城西运河东岸名为“花园”的地方。具体方位:南起老上码头村、北到新上码头村,南北长约1000米,东起快水口、西至运河岸,东西宽约600米,总占地面积约56.7公顷。它东临火车站、西枕京杭运河,南至运河故道、北至新上码头村,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

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自1902年秋开始动工,经两年的施工建设,于1904年8月主体工程建成,10月正式开工投产,计投资白银45.2万两。

该局建成后,有“机器厂、快枪子厂、新枪子厂、无烟药厂、棉花药厂、镪水厂、杆弹筒子厂、木工厂、淋硝厂、铸铁厂、熟铁厂、锅炉厂”等十二个分厂。1907年,又扩建厂房113间、办公楼一座、纸盒厂(造纸厂)、造酒坊等设施和分厂。至此,它的厂房达635间,办公用房和库房485间。1909年,又扩建了两台锅炉和两台发电机,全厂均安装了电灯——这是德州第一批电灯。并在厂东南方建了弹药库(南陈庄东北,现市粮食局仓库附近)。

该局主要产品有:“七九”子弹(国产汉阳造步枪使用)和“六五”子弹(日产步枪使用),以及自用的硫酸、硝酸等化工原料及无烟药等半成品。厂里的设备一部分由德国和英国进口,一部分是“天津机器局”损坏的设备修好后搬迁来的。

该局每年经费需银44万两,自1902年建局到1907年期间,其经费在三个海关的税收中提取后,直接解交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1908年,改由海防支应局按各项用途额发给银两。清朝末年,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须造呈《收支银两大数四柱报销息单》,将本年经费分别呈报陆军部、度支部核销。

该厂的产品质量优良,据说,这里生产的各式枪弹,从未出现过“臭火”现象。每年可制造“六五”子弹六百万粒,“七九”子弹四百万粒。

该局设文案处、收支处、报销处、驻津收支处和转运所等10余个机构。全局总人数最多时达5000多人。这是南运河边最大的唯一的国有军工企业。

民国时改名“德县兵工厂”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该厂归陆军部管辖,改名为“德县兵工厂”。

1915年6月,北洋政府设督办兵工厂事务处,德县兵工厂改由督办兵工厂事务处管辖。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但德县兵工厂归陆军部军械司管辖。

这时该厂负责人称“督理”,1914年改称“总办(将军衔)”,各分厂负责人称“主任”。

当时每天能生产“七九”、“六五”子弹各二万粒,全年可生产一千二百万粒,年需经费55万元。所有生产原料均由天津转运局有专人负责运来德县。

该厂工人多数来自周围农村,也有一部分来自德州城里。1915年谢邦清任厂总办时,大量减员,至1924年仅剩1700余人。减员的主要原因是:经费无保证且拖欠工食费,故工人自动辞职较多 (仅1924年就有百余人辞职)。

根据1921年3月份该厂的工资表可知:当时总办月薪500元,材料处长140元,审验处一般人员12元,普通工人月工资5元左右,只能勉强维持个人生活。

在乱世中存在22年后消失

袁世凯去世后,“德县兵工厂”成了各派系军阀争夺的焦点。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强行将“德县兵工厂”的部分机器拆走,建起了他自己的随军修械所。

1925年秋,奉系军阀张宗昌进入山东,当起了山东督军。因张宗昌把德州以南划为他的势力范围,德州以北则属于奉系军阀李景林的势力范围。故1926年2月,张宗昌将该厂一些重要的机器设备迁到了他管辖的济南新城兵工厂。德县兵工厂的工人被遣散到济南、汉阳、巩县等地的兵工厂,北洋机器制造局(德县兵工厂)正式停办。

随之,工厂内剩余的机器设备全部被各路军阀抢光。但“德县兵工厂”的车间、房舍等都较坚固,故工厂停产后,便成了各路军阀的驻军营房。

至此,“德县兵工厂”的专用码头、专用铁路线也废弃了。因该厂的专用铁路线靠近运河码头,安徽人关良辰便从国家铁道部门买下了原“德县兵工厂”这段铁路的使用权,建立了德州“福记码头”(现在老发电厂南)。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德州城后,也把这里当成了他们的兵营,修建了军马场并抢占了德州“福记码头”。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队又驻扎在这里。这期间,原“德县兵工厂”的部分房舍因无人居住和管理,遭到了严重破坏。

1946年6月11日德州解放,6月19日两万居民欢聚兵工厂,召开大会庆祝德州解放。之后解放军也在这里设立了营房,德州火车站的行车公寓、职工子弟小学等也入住了这里。

随之,在轰轰烈烈的新中国建设高潮中,各类公司、仓库、搬运队、小商铺及民居,也伴随着德州港口的兴起而齐集于此地,德州城便有了“新港街”。

时至1966年,这里成了山东省著名的现代化内河港口,即“山东省交通厅卫运河航运局德州港”。

“德县兵工厂”存在了22年,在清末民初战事频仍、灾荒连发的时代,它解决了万余人的生活问题。也曾促进了德州城的经济发展和繁荣。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