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南运河边的喜庆街舞

张明福

德州作为明清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运河重镇,其喜庆街舞在晋冀鲁豫一带颇具特色,不仅惊险刺激和灵活多变,同时凸现出运河文化南北城市交融的特点。其中的跑驴、高跷、旱船、舞狮等艺术形式,经过传承创新,分别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表演风格,成为德州区域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传北厂的舞狮和小锅市的高跷,还曾迎送过南巡东祭的乾隆皇帝。

德城跑驴

德城跑驴是以赶驴人的日常生活为素材,经过必要的提炼和加工而成的舞蹈形式。1930年,南厢的马庄村民袁福生赶马车时结识了德州驻军二十三师军人刘长河,因刘长河会演唱《王小赶脚》,两人共同探索改编了《王小赶脚》。袁福生凭多年赶车侍弄牲口的经验及本身武功基础,把毛驴被勒环、着鞭、扬蹄、撒欢、闹性等动作摹拟得惟妙惟肖,创作出生动逼真的德城跑驴这一街舞,如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德城跑驴演出形式有单驴、对驴和驴队之分。跑驴演员均是成双成对,即一女骑驴和一小伙赶驴。骑驴者俗称“二姑娘”,年轻貌美乡姑装束,但服饰鲜艳,饰粉妆或淡油妆。赶驴者“王二小”为20岁左右的年轻小伙,憨厚淳朴,一身武生打扮,所着剑衣裤为青、红、蓝、白色均可,但须与“二姑娘”服装色泽相异。白毛巾包头,扎板带,穿紧口软底鞋,手持皮鞭。跑驴表演时,用锣鼓唢呐伴奏,吹奏出“行步点”“紧急风”等鼓点和“将军令”“梆子娃娃”和“百鸟朝凤”“学人乐”等乐曲。

单驴舞所表现的是小两口走亲的故事。男演员所扮的王二小在锣鼓声中以前扑虎跳跟头登场;随后引领出骑驴者二姑娘。二姑娘架驴云步上场,勒驴嚼口亮相,一勒一抖,犹如真驴登场,毛驴栩栩如生;继而二人跑圆场,赶驴者挥鞭赶驴,驴着鞭抖膀,时而弹蹄尥蹶,时而撒欢窜跳。王二小赶驴的同时关注着骑驴的二姑娘的安危,并含情脉脉眉目传情,其舞姿轻松优美,小夫妻情意缠绵。忽然,毛驴低头闻到尿臊或者抬头发现了附近的母驴,两耳直竖,昂头炸毛,扬蹄尥蹶,似癫若狂。男打驴,女勒嚼,毛驴暴躁,前咬后蹄,打横转圈,上窜下跳。时而将赶驴者踢倒在地,时而在赶驴者身上蹿越,赶驴者摸爬滚打,随机应变;骑驴者心惊肉跳,慌而不乱,紧张惊险,扣人心弦。一场惊险过后,小两口重登前程,挥鞭、勒嚼,情节可再现之前。

对驴舞是由两个骑驴者衣着一红一绿,二人轮番上场表演,顺序与动作大致与单驴舞相同。驴队舞,则是由多对驴组成,以“别篱笆”、“串花”变换队形交换位置,在规定时间内大家做勒嚼、着鞭、踢腿、尥蹶等动作。表演时锣鼓、唢呐、串铃、响鞭等声响构成了跑驴舞蹈独特的交响乐,驴群与赶驴者组成了一个壮观的舞蹈群体,演出气势宏大摄人魂魄。

德城高跷

据考,明永乐年间高跷艺术传入德州,系运河船夫由河北通州坝学来,至今已有六百馀年历史。它主要集中于德城区的小锅市、小营、二郎庙角和柴市街等处,其中尤以小锅市兴起最早。演员们将木跷捆绑在腿上,使脚离地面足有60多厘米,踩在上面不仅要稳当牢靠,而且还要学会倒走和蹲着倒跳,甚至要完成跨越、飞脚、鹞子翻身、鲤鱼打挺等高难度动作。高跷艺术集表演、舞蹈、说唱、武术、杂技等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人物众多,扮相滑稽;动作潇洒漂亮,表演幽默诙谐;场上队形变化丰富,武术杂技动作惊险刺激;表演中锣鼓齐奏,载歌载舞;其场面异常热闹有趣。

高跷表演队伍包括领伞1人、乐队3鼓6锣和16名演员。演员角色齐全,戏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均有。高跷的扮演者都是男性,但从所扮角色看却是10男6女,分为8对。在8对搭档中,打头的是武松打扮的头陀和哪吒装束的英哥,两人双手各执一条长约50厘米的硬质木棒;接下来的一对是身穿八卦衣手执拂尘的醉老道和青衣打扮手摇长翎羽毛扇的老座子(女);第三对是黄天霸扮相的樵夫与身着素装的白蛇;第四对是傻公子和青蛇;第五对为渔翁鱼婆;第六对是傻小子和妈妈娘;第七对是刘二姐和刘二混;最后一对是瞎子和瘸子。

德城高跷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是在大街上边行进边表演,除踩着“慢三点”的节奏列队行走以外,还按领伞人的指挥进行单串花、双串花、别篱笆等队形变换;有时头陀与英哥也舞动手中木棒打几路简单的棒花。二是撂场表演,找一个合适的场地按程序进行高跷舞蹈的整套表演。整套表演程序包括:开场、过对、拜贺、收场。

其中,过对是高跷表演的主要内容,即每对人物依次出场表演。德城高跷最具特色最具魅力的地方就是第一对人物头陀和英哥的打棒。相传旧时打棒分上下左右前后,计一十八路一百单八响,四面飞舞、八方开花、节奏鲜明、错落有致、乒乓脆响、出神入化。民国时期二郎庙角的张金荣扮演头陀,倒座”“(双膝弯至90度,背朝前跳走)打棒一百单八响,步步登高打上72级台阶12米高的德州南门城楼,可谓艺压群芳。

德城旱船

德城旱船也称“水兽旱船”,是将《白蛇传》中水漫金山的故事以秧歌和旱船的形式表现出来。据传,清末民初桥口街有一回族人家,老两口晚年得子取名“玉成”。随着年龄的增长,玉成十分喜欢听书唱戏,常找来戏装在家模仿。家人因视玉成为掌上明珠,对他的喜好自然是顺从和支持。到了每年的几大节日,如正月十五、二月二等,玉成便组织一些爱说能唱的朋友,走街串巷进行表演。

有一年,玉成看戏剧《白蛇传》时被“水漫金山寺”一节激动得寝食难安。他动手用竹竿扎成长约2米、宽约1米的旱船,设置了白素贞、法海、许仙、青蛇、虾兵蟹将等角色,演绎法海扣留了许仙,白素贞和小青前往金山寺要人未果而发大水淹没金山寺的故事。演出时,演员们身背用竹竿编织的道具,扮成水里的动物模样,在锣鼓、唢呐的伴奏声中进行表演。他们的表演独具特色,自成一家,很快得到本街及运河两岸百姓的喜爱。

“水兽旱船”的主要人物有法海、许仙、白蛇、青蛇、水怪等,道具有彩传、飘带灯,表现形式以唱舞结合,唱腔为高昂的河北梆子,加之以多条彩船与众水兽伴随音乐翩翩起舞,场面宏大,气氛热烈。演出中1~2只漂亮的彩船荡漾在全场中间,按照“8”字的路线飘然起舞。温顺的鲤鱼精、漂亮的荷花姑娘,以及那诙谐蛤蜊大仙等各路水兽精灵,逐一上场做精彩的独舞表演,不时变换出“正串8花”“横串8花”“串十花”的队形。他们以荷花为圆心,鳌鱼、鲤鱼、海蚌、海螺围着荷花逗场,而青蛇、白蛇、许仙、法海等人物更是轮番上场。他(她)们时而漫步轻摇彩船、悠闲自得,时而按着锣鼓和唢呐的音乐声急速飞舞酷似迎风破浪,划桨手不时地翻几个筋斗,一时间场面达到高潮。在急促扣弦的锣鼓和高昂的唢呐声中,场上两条彩船与众水兽们同台翩翩起舞。此时演员们时快时慢,矫健且配合默契的舞步、熟练高超的表演艺术让人们眼花缭乱。

德城舞狮

舞狮又称“舞狮子”,其起源众说纷纭,但名气最大的是北厂街,所舞之狮造型逼真,彪悍凶猛,表现灵活。一般有大、小狮子各两对,大狮子身长3米有馀,直径半米多,重达数十公斤。狮头较为简单,由纸浆拌胶糊做成,只有嘴巴、眼睛能活动,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狮;狮身披金黄、橙、红色毛,尾挂铜铃,狮尾甩动,铜铃作响。舞狮者身披毛衣,脚穿色若狮爪的特制布鞋。表演时由两人前后配合,前者双手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缀成的狮皮扮演狮身。由两人合作扮成的狮子称太狮,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演的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逗引狮子者称引狮郎,一身武士打扮,穿打衣打裤,扎丝绦板带,头包英雄巾,前出双角,蹬紧口布鞋,持能旋转的彩球,以虎跳前扑、小翻踺子、飞脚旋子出场。引狮郎还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过狮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桩”等动作。

德城舞狮的基本特征是外形夸张,狮头圆大,眼睛灵动,大嘴张合有度,既威武雄壮,又憨态可掬,动作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为主。在彩球逗引下,狮子蹿跳翻滚,表演者不但能模仿真狮子的看、站、走、跑、跳、滚、睡、抖毛等动作,形态逼真,惊险动人,还能展示“耍长凳”“梅花桩”“跳桩”“隔桩跳”“亮搬造型”“360度拧弯”“独立单桩跳”“前空翻二级下桩”“后空翻下桩”等高难度技巧。舞狮由大鼓、钹、铙、镲等打击乐器伴奏,节奏简单,但粗犷有力。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