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老文庙:古柏森森数百年

王德胜

1271年,元朝定都北京以来,德州成为水陆重畿,漕粮北运,商贾云集,文风兴盛。《德县志》记载,明清两代,德州出了文武举人466人,文武进士128人。在老德州人的记忆中,这都是沾了文庙的光。一直到今天,还有人在说,如果德州城里地下还埋着宝贝的话,就在老文庙这里了,因为这里最有历史文化底蕴,并且保护得好。

德州文庙早于德州老砖城

在中国,修建文庙,始于汉代。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玄宗皇帝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称孔庙为文宣王庙,也叫文庙、圣庙。元大德元年(1297年),朝廷昭告各州县开始普遍设立。

建城之前,德州州治在运河以西。德州的文庙最初设在州治东南运河西岸的湾内,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知州秦政因其地势低洼,易受水患而迁移到州治西南四公里左右的地方,并修建了正殿,继任卫姓知州增设两侧廊房,绘制了孔子像,知州杜验卿增设戟门。据元台德璋在《陵州兴修学庙记》中记载,当时学正齐舜卿在文庙主讲,终日训迪匪倦,学生达数百人,成才者众多,“虽京府州军未知有也”。这时候的德州文庙,教学达到设立以来最兴旺时期。

明洪武十年(1377年),知州阎九成又将文庙迁回东南方向,仍在运河西岸。明洪武三十年截河筑城,文庙被圈进城里的北城墙下,之后历年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向东延伸。

曾出土隋碑“董子读书台”

明正统六年(1441年),知州韦景元对文庙进行维修,在东厅墙下,发掘出一块隋朝石碑,石白如玉,刻有“董子读书台”五字,笔划苍劲有力。他在石碑原基后侧建设了祠堂八间,起名为“聚贤”,用以祭拜董子。

文庙最后一次大修是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春,当时,州官陈嗣良、程公祥、福润升、陆仁恺、铎洛仓以文武官员、绅商百姓捐款四万五千多缗(当时一种计量单位),并纷纷自愿担任窑工、办料、泥瓦工等义工,举全城之力进行了修建。当时全部施工人员自备饭食,不设伙食账单。1889年秋竣工,文庙内建筑焕然一新,内外城垣修筑牢固,文庙规模达到历史最高峰,其位置就在原德州监狱处。

300棵古柏树肃立孔庙中

德州文庙坐北朝南,院内柏树参天,县志上记载,这是前谏议叶洞庵在明嘉靖甲寅(1554年)种植的,整整300棵。

文庙最前面是高大影壁,上书“大和意气”。影壁下为鱼池,东西各有四柱三门牌坊,分别镌刻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和 字样。鱼池后也有一座四柱三门牌坊,虽然上面没有题字,但较东西两侧的大了近一倍。

其后即为棂星门,过此门进入文庙,迎面而来的大成殿五楹,高9.8米,进深12米,占地249.6平方米,气势磅礴,殿内和殿廊各有十二根合抱的红漆圆柱,擎天鼎立,气势恢宏。大成殿内,上悬清代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绪五帝御书匾额,孔子像居中面南,殿前左右为东西厅。

穿过大成殿,进入二重院落,正面为明伦堂,左右亦各有东西厅,但规模小了一半。堂后是尊经阁,左右各有对称庙舍一间。

文庙东西两侧各有偏院,西院是儒学署,三楹房屋两排,可沿大成殿西侧小路进入,也可直接自单独南门进入。

东院西侧南为学门,北有崇圣祠,为孔子家庙,祭祀着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以东自北向南依次建有土地祠、宋公祠、乡贤祠、名宦祠、董颜祠和节孝祠。

曾经每年春秋两季在此祭孔

古时文庙大门不常开,通常需是本地子弟高中时,大门方可开。每年春秋两季在文庙祭孔子,日期为农历二、八月 的 第 一 个“丁”日,故祭孔也叫

“祭丁”,由知州主祭,民国时期改为县长主祭,其他官员及本州有名望人士陪祭。孔子位前的祭品为牛、羊、猪等。

德州解放后,文庙被改建成为德州监狱;再后来,德州监狱搬走了,这里又要建新大楼,谱写新故事了。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