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大道六个(角),六百年书香未打烊

王德胜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条路,记录着城市的变迁;每一座城市都有文脉,凝塑着一方水土的精气神。

在德州,解放大道就是这样一条路,就是这样一条文脉。

它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文化根基深厚。

在历史上,这里文庙、书院、大寺、戏院、牌坊等文化地标众多;现如今,这里仍然是学校、书店等场所的集聚之地。

1解放大道,与德州城同一个生日

明洪武三十年(1397)德州建城,到今年622年,解放大道,也是那时候出现的。

乾隆《德州志》记载:学宫前筑堤而路,名学前大街。这条路最终定名“解放大道”,是到了1981年9月7日。之所以叫“解放大道”,是因为1946年解放德州战役首先是在位于这条路上的德州城南门打开的突破口。

当年的学前大街位于老城的中轴线上,为德州的文脉之路,集文庙、牌坊、学校、衙署、商贸文化于一身。它北起学宫东侧的魁星楼,出德州南门,穿过玉皇阁,进入通济南府的大道。这段距离有李家角、王家角、二郎庙角、喧哗角、柴世角、四牌楼角6个主要路口,每个路口都书香满满。

学前大街随城市发展几经变迁,到1935年,逐步演变为南关街、南门里大街、当铺街等22条街巷。1951年,德州拆除南城门,1958年、1969年、1974年,这条路分段进行了拓宽,初步形成了北起长庄,南至向阳路,全长6500米的主干道,跨当时的丰华、建设、马市、东地四个街道办事处,并为四个辖区的分界线。1967年,这条路被命名为“红卫路”。

如今的解放大道,北起萱蕙路,南至于官屯大桥南,接105国道,以大学路、东风路为界,分为解放南大道、解放中大道、解放北大道三段。

2李家角,一门出了4进士

李家角就是目前德城区天衢路与解放大道的交汇口,是老德州中心街的最后一个路口——德州解放以前,这里再往北就是文庙,没路了。

李家角得名,源于住在这里的李家大户。李家考出了四个进士:李瓒明、李源、李有基、李汝霖。很多人都说,李家沾了文庙的光。

文庙位于李家角的西北方向,以前是德州监狱旧址,目前是一片工地。很多人都说,如果德州城里地下还埋着宝贝的话,一定就在这里了,因为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遗憾的是,不久前文物部门对这里进行了实地挖掘考察,没有发现原始土层迹象,也就是说,这里不存在大规模出土文物的可能。

德州文庙坐北朝南,院内柏树参天,这是前谏议叶洞庵在明嘉靖甲寅(1554年)种植的,整整300棵。文庙最前面是高大影壁,上书“大和意气”。影壁下为鱼池,东西各有四柱三门牌坊,分别镌刻有“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字样。大成殿五楹,高9.8米,进深12米,占地249.6平方米,气势磅礴。文庙东西两侧各有偏院,西院是儒学署,东院有崇圣祠、乡贤祠、名宦祠、董颜祠等。

古时文庙大门不常开,通常需是本地子弟高中时,大门方可开。每年春秋两季在文庙祭孔子,由知州主祭,民国时期改为县长主祭,其他官员及本州有名望人士陪祭。德州解放后,文庙一带被改建成为德州监狱。

另外,李家角还有著名的北四牌坊,先后记录着8名德州进士的事迹。

3王家角,因满营驻防诞生百年学校

王家角是目前解放大道与丰华街、石芦街的交汇口,因当年的王姓宅院而得名。

到了清代,满清政府“裁去德州卫城军,设满兵守门”,并逐渐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顺治二年(1645),首设满洲驻防兵。顺治十一年,又派镶黄、正黄等旗官兵携家眷进驻德州。当时驻防山东的满兵有两处:一处在青州,一处在德州。

这些满族士兵,都是带着家属来德州的,发展到嘉庆十一年(1806),满兵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官兵及眷属达到2700多人。为进一步解决其子女入学问题。清光绪十六年(1890)山东督粮道和满洲驻防营捐资合建正谊书院。院址在城内卢家井街(今石芦街),有教室、办公室等20多间房屋,供满族儿童学习,清末改为劝学所。1949年,更名为石芦街小学,并沿用到现在。

4二郎庙角,从大寺里兴起的一中

老德州只有一座二郎庙,在小西门内,当年这里是德州卫的营地,号称“头屯”。二郎庙角位于目前解放大道与建设街的交汇口。

这个路口的东南角就是德州一中,以前这里是永庆寺,俗称“大寺”。“大寺”曾是德州全境最大的一座庙宇,它初建于唐贞元元年(785),最初在运河以西;明永乐十年(1412),僧古峰将其移建于城内。

永庆寺占地超过13.3公顷,院落8进,院内古树参天,有佛像数千尊,一度是冀鲁佛事活动的中心。

寺院中曾有御碑亭一座,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乾隆皇帝南巡时,在德州御书四种文字(汉、满、蒙、藏)的碑文,以昭武功。寺里有一口大铁钟,高两米、底径一米,系元代遗物。传说很久以前运河闹洪水,在大运河上游顺水漂来一尊铁菩萨和一口大铁钟,它们在水里一边漂荡一边说悄悄话:“叮叮当当,叮叮当当,俺上德州,你上东光……”如此漂来漂去,铁钟靠近了德州大运河岸边,据说只有德州亲兄弟八人的人家才能把铁钟运上岸来。

1929年,山东省第十二中学设在这里,1933年更名为省立德县初级中学。1946年德州解放,这里改为德州中学,1952年改为德州第一中学。

5喧哗角,城隍庙里的国民大戏院

喧哗角是目前解放大道与三八路的交汇口。清末民初以来,这里是德州最繁华之地,并因此而得名。《德县志》载:“城隍庙在喧哗角西,明永乐九年知州何源建。最经典的当属正殿的牌匾:正中匾额‘不由人算’,匾下镶一木制大算盘,右楹柱‘你真算计非凡,进一位,退一位,讵料满盘都是错’,左楹柱‘我却迷信不得,有几件,记几件,将来借账总无差’。”

城隍庙每年随厉坛一起祭祀,每逢初一、十五,信众如潮,地方官赴任更要先来拜一下。每年腊月里赶会,是德州最热闹的时候。光绪六年(1880年),城隍庙正殿东侧打起了专供剧团长期演出的席棚,著名男旦银白桃在席棚演出皮黄,一连十场,开德州京剧演出之先河。

1930年,席棚剧场改成了高档次的戏院,为砖木结构的二层剧场,能容纳观众700人,这就是国民大戏院。那时一般演出连台本戏,如《狸猫换太子》《杨家将》等,一唱就是一二十天。常来国民大戏院的有双盛班、中华第一班、山东富连成小班等。尤以双盛班角色齐全,演技高超:演武丑戏可以吊着小辫儿挟着椅子在台心空中打转转;还能在三张桌子上口里叼着碗,两腋下夹鸡蛋,手上端一斗米,一个筋斗翻下来碗不打,蛋不掉,米不撒;演《金钱豹》时,猴儿出场一个筋头贴在左台前的木柱上,金钱豹追上来用急转的钢叉出手飞叉,叉猴儿的头,能叉住了帽子,碰不到头皮……这都叫“绝技”。

6 柴市角,市井文化见证城市功能转变

柴市角是南门外的第一个大路口,在柴市街与解放大道交汇口。

柴市街是老德州的第一批街巷之一,它见证了德州城市功能的转变。明代德州的建制是卫城,但是,随着大运河舳舻千里,漕粮转运,德州一跃成为全国四大粮仓之一,全国33个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并最终为自己赢得了发展良机。永乐九年(1411年),统治者“招集四方商旅分城而治”,对德州城进行集中规划,柴市就是那时候设立的。柴市角到南门这一段,是四乡农民进城必经之路,山成玉银号、颐寿堂等商号扎堆,天天一早有大集。市井文化、商文化在这里孕育发展。

1928年5月,德州的国民党驻军方振武部在柴市街街头放映了无声电影,放映设备仅为16毫米的手摇放映机,但这是德州第一次电影放映,当时万人空巷,争睹奇观。

7 四牌楼角,牌坊记录金榜题名

四牌楼角,在前进街与解放大道的交汇口。德州著名的南四牌坊就建在这里,它与李家角的北四牌坊遥相呼应。《德县志》记载,明清以来,德州共考出了128名进士、466名举人。金榜题名,建牌坊就是最好的纪念方式;要建牌坊,解放大道就是最好的位置了。

南四牌坊为三门四柱式木石结构的骑道功名牌,这在老德州又叫“金榜题名牌坊”。其中东为谏议坊,嘉靖八年进士叶洪建;西翰林坊,嘉靖十四年进士卢宗哲建;南都宪坊,弘治十八年进士袁摈建;北亚卿坊,刑部侍郎宋性建。其中,北坊是德州有记录的最早的功名坊。它的主人宋性,陵城区宋家镇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科举出身,宋性是国子监考出来的,因博学有创意受皇帝赏识而得到提拔。该牌坊建于明洪武年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