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马营减水河的陈年旧事

张明福

德州城北运河右岸有一座减水闸和一条减水河的遗迹,自明洪武以来屡建屡湮,并且沿堤形成了“八里长庄”,即现今的东、西长庄。

这里曾上演过吴桥县民与德州州民的隔水对抗,也曾出现过因洪水中救人而失去青春的英雄侠士。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党和政府组织开挖岔河,才彻底结束了德州的运河水患。

开挖的时间扑朔迷离

哨马营减水河,旧称“北支河”,现称“闸子村滚水坝遗址”,位于德城区天衢街道办事处闸子村西和东西长庄中心大街,距德州城六公里。其功能是将运河溢出的洪水及时导入旧黄河,从而减少运河水灾造成的损失。

据《德县志·舆地志》的记载,北支河初开时间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考北支河,当清雍正十一年(1733)运河水溢,下游地方偶被波及,经直隶总督和山东巡抚会勘,由城北十里东西开支河筑闸,以泄运河之水东行,入金钩盘河(南由果子李村迳曹村西,至吴桥沟店铺入老黄河,俗名为‘金钩盘河’。曹村以南所迳,为王莽枯河故渎,自曹村西横穿枯河东北行,至董庄西北出境)故渎,又于河南岸开三涵洞以泄田间之水”。

近些年,随着德州地域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哨马营减水河的初创时间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首先是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史志办在修局志的过程中,查到了《明史》记载,即宋礼于永乐九年(1411)修成四女寺减水坝的第二年(1412),又在德州城北哨马营开减水河,于“德州西北隅开泄水支河一道,东北至旧黄河一十二里”。这说明早在永乐十年(1412)就曾经修建了这条减水河,比雍正十二年(1734)整整早了322年。随后本人又发现光绪《山东通志》卷126《运河考》记载的时间还早,即“洪武十年(1377),开德州西北支河”,说明在明洪武年间即已开挖过德州西北隅的减水河,结果时间又往前提了35年。

有它才有了“八里长庄”

德州运河的水本来在上游的四女寺就被减水河分减过,可由于那儿的减水河泄洪量不足和常常失修淤浅,所以地势低洼的德州城乡,历史上多次被水所淹。开挖哨马营减水河时形成的堤坝,就成了附近村民逃避洪水的避难场所。一有大水来临,附近几个村的村民就会聚集到减水河南岸的大堤上,坐等洪水退去。

据《东长村志》记载:东长村和西长村只有一墙之隔,本是一个自然村,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八里长庄”。说这个村子长,是因为它建在一条东西向的减水河大堤上,从村东头到村西头(紧靠京沪铁路)长约八里,故而有“八里长庄”之称。家家户户的房屋都是建在两米多高的大堤上。“八里长庄”形成的具体时间为乾隆元年(1736)。当时,城南台子坡运河决口,德州城乡尽成沼泽,处在北支河南边的宋庄、高庄、郑庄、刘家井、杨庄、安庄六个村的村民,不约而同地来到北支河南岸的大堤安家。开始时,仍称为宋庄、高庄、郑庄、刘家井、杨庄、安庄,后统称为“长庄”,由此“长庄村”名出现。1946年德州解放后,为便于集中管理,把长庄分成两个行政村,西边的叫“西长村”,东边的叫“东长村”。

精心设计却未遂人愿

清雍正和乾隆时期建成的哨马营减水坝非常壮观雄伟,河道既宽又深。雍正十二年(1734)建成的减水坝,“坝长十二丈,后屡经延长至三十丈,坝脊比河底高一丈六尺,中建矶心12座,两岸遥堤相距百丈,并筑堤束溜。”乾隆十四年(1749)因减水坝泄水不畅,“将坝心二十丈降低二尺,使坝脊高于河底一丈四尺,全坝30孔,挑挖河道5983米。”哨马营减水河长六公里,与四女寺减水河合流后,共长160公里。

哨马营减水河在乾隆年间一直发挥着较好的效用,照岁修之例,“ 每年疏浚”。乾隆五十九年(1794),还有“宣泄甚畅”的记载。嘉庆时河道逐渐淤塞,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河身尽成民用竹(芦苇)”。道光四年(1824),山东巡抚琦善曾奏请再开哨马营减水河,未能实施。此后这条河很少见诸文字记载了。现在德州闸子村南的运河上,还可看到当年减水石坝的遗迹。光绪年间,因支河下流不畅,年久淤于地平,河身湮没。至民国初年,奉令清理地方官产,查丈北支河田,共计十顷零八十亩,作价卖出,使其归为民田。

效果不好因选址不当

由于哨马营所处的位置已在四女寺减水坝之下,从卫运河上游流下来的洪水已被四女寺减水坝削减过,并且这一段河道上没有新的补充水源,所以哨马营减水河的作用平时不太明显,故而经常被自然或人为地填平。如果没有这条堤坝,洪水就会顺着南高北低的地势迅速流入吴桥境内;可有了这条堤坝,一旦遇有运河决堤,减水河的堤坝又限制了洪水下泄,故而德州的老百姓就往往扒堤使水北流。而吴桥的百姓则自发组织护堤,有时还会酿成群殴事件。故有人开始怀疑哨马营减水河开挖的目的,甚至说雍正十二年(1734)开挖新河是“明开河,暗打堤”,是直隶总督为了不让洪水流进吴桥境内所出的馊主意。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挖岔河而绝运河水患的事实,也证明了哨马营减水河选址不当。京杭运河德州段内虽然建有两道减水河,但对运河水患来说并没有起到多大遏制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运河德州段决口问题十分重视。水电部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决定开挖漳卫新河工程,要求四女寺泄洪闸下减洪流量达到3500立方米/秒,在超标准洪水的情况下,强迫行洪5000立方米/秒。中间经过了1963年的恩县洼抗洪事件,大家又一次目睹洪水的肆虐。1971年10月,省地两级组织开挖漳卫新河岔河,设计流量为2000立方米/秒。岔河河道循老减河左侧沟盘河开挖,于吴桥县的大王铺汇入原减河,全长43.4公里。德州市区一段河道,自四女寺北进洪闸至田龙庄出境共22公里。该工程于1971年10月动工,1972年春完成主河道开挖任务。岔河挖成后,南运河德州段的决堤问题得到彻底根治。

曾经是英雄献身之地

1917年秋,南运河在城南耿李杨决口,洪水横流,房屋冲毁,平地深渊,当时德州城的五个城门全部用夯土堵住,城墙仅露七砖。长庄村南更是一片汪洋,老百姓将东长庄大堤又加高一米以护村庄。此时,城乡百姓见水势如此汹涌,为保家园,纷纷聚到减水河的北堤上,想把贾庄前的涵洞掘开,以泄洪水。

就在此时,吴桥县数百人越境来到城北的长庄堵堤,使洪水不能倾泄。此举引起德州城乡百姓的不满。有的从家里扛来了铡刀,有的把锨、镢、三齿等农具在石头上磨得飞快,七里庄的村民也划着小船前来助威,双方大有动干戈之势。

正在双方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忽有人通报说是洪水冲开了东长村东头的堤坝。人们纷纷从涵洞处赶到东长村东头,只见洪水汹涌地把堤坝冲开一道口子,哗哗的水声离老远便能听得见。吴桥的老百姓欲堵不能,而德州城乡的百姓则松了一口气。

这时,忽有一只小船被洪水卷走冲入湍急的水流,船上的人急呼救命。西长村王家道口的青年王之孝,外号“五三大炮”,因会一身武艺,扑通一声跳入急流中,奋力推开小船,船上的人幸免于难,可王之孝却再也未能露出水面。

无情的洪水冲开堤坝后,顺着河沟向西流去,又冲开了李家道口北面的堤坝,洪水一直北泄。据说坡芦庄南场园的几个麦秸垛被洪水冲走,卡在了村南头的树上,成了一道分水岭。洪水被分开,从坡芦庄东西两侧流去,保住了坡芦庄人的生命和财产。

等洪水退去之后,人们才发现王之孝的遗体被挂在村东头口子门的一丛树枝上。为救落水乡亲,王之孝献出了自己年仅20岁的生命。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