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也似乌衣巷”

德州竹竿巷与萧田两大仕宦家族的中兴

张明福 祁志忠

大运河文化带上的城市,几乎都有“竹竿巷”,它是沿运河城市形成的专门生产销售南方竹制品的市场。与其他地方相比,德州竹竿巷有一大特点:它是因居住在这里的萧田两大仕宦家族而出名的。这条长仅百米、宽两米的小巷子,于清初不足百年的时间内考出进士5人和拔贡1人,官职最高的做到右侍郎;这里也是诗人与道德表率的富产地,既有知名全国的两名大诗人,又有闻名全国的两名女慈表率,其中田张氏甚至占据了《清史稿·烈女传》第一;康熙皇帝南巡来到德州,曾将亲书的条幅送与这里心爱的三位致仕大臣;身为丞相之职的陈廷敬曾为这里的两位母亲撰文;诗坛盟主王渔洋在这条巷子里不仅有乡试和会试同年,而且还有学诗的高徒。更有甚者,卢见曾直接将它与南京乌衣巷相提并论。

德州竹竿巷的古与今

德州竹竿巷原址位于德城区迎宾路中部路西,巷子口不足4米,巷中有四五十户人家,向里走错落有致,幽深静谧。本世纪之初,很多人家门楣上还留有五十多年前的蓝色搪瓷门牌。巷子西口不足一米,过了这窄狭处便豁然开朗,现一片大水塘,德州人俗称“海子”,实际是运河西迁时留下的老河道。海子的西岸便是京沪铁路。竹竿巷西口北面,是著名的董子读书台和柳湖书院的遗址。

竹竿巷的出现与衰落,是与城区段运河不断挑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出现可追溯到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的运河第二次取直,“移河西流折而北,又折而东,筑回龙坝”,致使德州“浮桥西移,改东西为南北”,“每遇漕船带货发卖,遂成市廛”。明末清初,南方货船运来的竹竿和竹制品在这里卸货,形成竹货码头,经营竹货的商人和竹编手工业户居住在这里,繁华的竹货市场和货场在这里形成巷子,后起名“竹竿巷”。

随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城区段运河第四次挑直,“改御河绕上码头村西至月河”,即运河不再经过竹竿巷,此处市场开始衰落,中间兴盛共计125年。

据1984年德州市地名办公室编印的《山东省德州市地名志》介绍,它“位于丰华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北起迎宾路,南止老旧河,南北走向,长101米,宽2米,土路面,门牌1~52号,属工农街居民委员会”。1997年《德州市志》也载:“万历四十年(1612年)御河西徙浮桥,立大小竹竿巷,每遇漕船带货发卖,遂城市廛’。得名竹竿巷。1946年德州解放后并入三联街。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改‘工农街’。1981年经德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复名‘竹竿巷。’属居民区,砖瓦平房”。

明末避战乱迁居此地的萧田两家

德州竹竿巷形成后不久,明王朝的危机到来。萧田两个文化世家就在此时陆续迁来了。万历后期,位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建立后金政权,继而改金为清,同时发动了对明王朝的开疆破土之战。随着关外大片领土的丧失,原住辽宁铁岭、已是祖孙三进士(萧汝芳、萧时彦、萧时升)的萧氏家族不得不于崇祯五年(1632年)迁入关内,始迁祖萧时亨以铁岭卫指挥佥事的身份寄俸德州卫。由于萧氏家族的人为官清廉家资并不雄厚,无法在地价昂贵的城内购地置房,只得选中城外董子读书台下竹竿巷南端栖居。无独有偶,原住德州南关也是进士之家的田氏家族后人田绪宗,由于一直在吴桥开办私塾,面对清军一次次入关抢劫,也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在竹竿巷南首买地一块,建立起田氏新宅,与萧家连舍而居。

清初社会的稳定与科举制的恢复,使得萧田两姓的男人们能够继续沿着“诗书传家”的老路前行。

清初竹竿巷考出的进士有:田绪宗,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官至浙江丽水县知县;田雯,田绪宗长子,康熙三年(1664年)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田需,田绪宗三子,康熙十八年(1679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萧惟豫,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萧炘,萧惟豫曾孙,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官至京都巡城御史。考出的拔贡生为田霡。

竹竿巷是诗人与文学家扎堆的地方。田绪宗之妻田张氏,著有《茹荼吟》1卷:田雯著有《古欢堂文集》12卷、《古欢堂诗集》15卷、《长河志籍考》10卷、《黔书》2卷、《幼学编》4卷、《诗传全体备议》8卷;田需著有《水东草堂诗》1卷;田霡(田绪宗四子)有《鬲津草堂诗集》6卷;萧惟豫著有《但吟草》4卷。

居住在竹竿巷的萧田两家和睦相处,成为人们至今仍津津乐道的逸闻趣事。据萧氏后人讲,萧惟豫与田绪宗为里居乡邻,也是田绪宗的及门弟子(也称受业弟子),自孺子负笈(背着书箱)时授业,一生与德州田氏过从甚密。田绪宗逝世后,萧惟豫为之撰有《蓼菴田先生行状》。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经萧惟豫等德州后学上书谏请,田绪宗之父田实栗获批入祀德州乡贤祠。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十月,萧惟豫曾率众于乡贤祠祭拜田实栗。萧惟豫与田雯结为亲家,萧惟豫的儿子萧承沆娶田雯的第三女为妻。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田雯被授湖广、湖北督粮道与布政使司参议,萧惟豫《送田雯》诗曰:“竹竿小巷比邻居,况复髫年共读书。须鬓于今成二老,文章当日足三余。”田雯退隐里居后,两人的来往更加频繁。田雯的《古欢堂集》中有多篇诗文记载两人的交游。

萧惟豫父子与布衣诗人田霡之间关系更是致密。田雯致仕后迁居“尊水园”,田需致仕后迁居“南上涯”,竹竿巷老宅由田霡所继承。田霡在小院中筑起数帆亭后,萧惟豫常来观瞻。萧惟豫搬到云庄后,居住此宅的是其三子、田雯女婿萧承沆,萧田两家的关系可谓亲上加亲。

竹竿巷曾赢得众多荣誉

1.康熙帝书赠三条幅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9月25日,皇帝第四次南巡视察河工,10月4日,经永清、文安、河间、献县、景州至德州。5日,康熙驻跸德州水官驿,9日,召见德州附近朝廷致仕官员,赐田雯皇帝御书“寒绿堂”匾额,赐萧惟豫“御书临子昂笔一幅”,赐田需“御书王维《白石滩》诗”一幅。

2.宰相为“三良母”动容

陈廷敬(1639年-1712年)曾先后担任大清康熙帝师、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有“一代名相”之称。他曾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为田雯母亲撰写《张太恭人传》,为萧惟豫母亲撰《程太君墓志铭》。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田雯丁母忧在籍,请陈廷敬为其母撰写《张太恭人传》(后来民国纂修《清史稿》时,将田雯的母亲排为列女传第一)。时隔不久,萧惟豫又请老友陈廷敬为去世14年之久的母亲程氏撰写墓志铭。

这一传一铭的构思与铺陈,勾起了陈廷敬对亲生母亲张氏的怀念。张氏已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离开人世,享年59岁。正是受田雯、萧惟豫为母作传为铭的启发,陈廷敬越发觉得对不起自己的母亲。所以在张夫人逝世20年后,陈廷敬请画师为母亲绘制了《陈廷敬母亲画像》,现为国家二级文物,藏在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博物馆。

陈廷敬把田雯母亲张氏、萧惟豫母亲程氏和自己的母亲张氏,称作“三良母”。他在《程太君墓志铭》中写道:“(程太君)所居竹竿巷,与田中丞雯母居比邻,二母以贤德相式好。田母之殁,中丞以书币走千里,使不佞敬为传记母轶事。今以侍读君之请,而铭孺人。异日有传列女如刘中垒其人乎?并吾母为三良,可无愧于词矣!”

3.诗坛盟主密友聚集

清初诗坛盟主王渔洋(王士禛)是济南府新城县人,新城与德州同属济南府。王渔洋与德州竹竿巷也有多层关系。其一,田绪宗是王渔洋考举人时的同年,故同在京城为官的田雯、田需以及布衣诗人田霡,一生都对王渔洋以叔侄相称。其二,萧惟豫又是王渔洋考进士时的同年,其交往一直未断。其三,田霡还专门学诗王渔洋,后成为“神韵派”骨干。

王渔洋对田氏家族的诗歌水平非常赞赏,曾经高度称赞田雯母亲田张氏的《茹荼吟》,对田雯的诗也是称赞有加。田雯经谢重辉介绍,学诗于王渔洋,又有师生情谊。但田雯诗学观点的不同,后来有与王渔洋分庭抗礼的表现。田雯弟弟田霡、孙子田同之都是神韵说的骨干。王渔洋曾作《题田子益数帆亭》:“香茅结宇枕清冷,午梦初回惊远汀。何似江南秋色好,数帆亭是落帆亭”。王渔洋读罢田霡《春日杂诗之三》——“花事才经眼,闲游到鬲津。柔兰到野岸,淡墨上春鳞”,大为赞叹:“淡墨上春鳞‘五字’,似不从人间来。”

4.与乌衣巷相提并论

素有“文坛宗匠”之称的卢见曾,由于与自己岳丈萧惟豫及恩师田霡的双重关系,对竹竿巷了解最细,感情至深。

卢见曾曾写过《竹竿巷》诗:“乔木交枝荫水涯,萧田连舍剧清华。竹竿也似乌衣巷,只剩寻常百姓家。”他将德州的竹竿巷与南京的乌衣巷相提并论,足见德州竹竿巷的地位之重要。

诗中同时也能透露出的这样的信息:即卢见曾所在的乾隆中期,竹竿巷就已繁华不再,中兴后的萧田两家再次陷入沉寂。其中的原因正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城区运河段的第四次挑直,河道不再经过竹竿巷。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