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黑陶:浴火重生的中华瑰宝

2015年,首届中国(德州)黑陶艺术创新设计大赛表演现场


  □本报记者张莹
  黑陶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农耕文化的巅峰之作,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黑陶的出现
  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彩陶工艺为代表的仰韶文化逐渐衰落,而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兴起另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以出土大量黑陶为特征,被称为黑陶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又称为龙山文化。
  黑陶文化东起山东半岛,西到河南、陕西直至新疆,北到辽东半岛,南过杭州湾,甚至达到江西和台湾。这个时期农业和畜牧业有了很大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古代黑陶文化从实用到审美的升华
  黑陶由灰陶演变而来,分早、中、晚3个阶段。早期,黑陶以砂质泥质为主,器表多为素面,偶有磨光、弦纹、划纹等。中期,以表里透黑的砂质陶和细泥陶为主,器型有杯、盘、碗、盆、罐、鼎、鬲等,常见纹饰有篮纹、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晚期,人类已掌握快轮旋转技术、高温焙烧和氧化还原等方法,对外观如比例、对称、均衡、曲线等方面要求显著提高,制陶技术达到顶峰,产品呈现出“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叩如磬”的鮮明特点。此时的黑陶被美学家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随着商代青铜器的出现和应用,黑陶生产由盛转衰,烧制技艺至汉代失传,成为千百年来不解之谜。从考古学家吴金鼎发现黑陶残片之后,几代学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挖掘研究,黑陶制作工艺终于被破译。古代人类在四千多年前就掌握了先进的封窑渗碳技术——熏烟渗碳法,即让浓烟中的碳粒渗入陶坯而呈现黑色。由此,熏烟渗碳法作为重大发现被载入世界工艺美术史。
现代黑陶文化在德州发轫
  20世纪初开始,一代代学者和艺人不断挖掘探索,不仅破译了黑陶烧制技艺,还实现全方位的创新发展。现代黑陶主要表现为三大特征——软刻的堆塑、镂空、浮雕等技法更加丰富;发明硬刻陶,将雕、刻、镂、书、画五工应用于成品陶体;完全上升为艺术品,富有更多文化内涵,蕴古老文化,融时代精神,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自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黑陶文化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与兴盛,黑陶艺术迎来中兴的历史时期。
  德州历史悠久,上古时称为有鬲氏之国。鬲,是中国古代人烧煮食物的器皿,以“鬲”作为部落的名称,可见德州先民部落的制陶技艺已发展到很高水平。德州黑陶文化遗址就有十几处,出土的黑陶与龙山黑陶从技术到形态基本同步,当时德州先民同样处于制陶技艺之巅,这为今天德州黑陶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9年,德州市率先在全国挖掘整理黑陶文化。由政府投资,引进祖籍山东的黑龙江省绥棱县制陶艺人寇维军,在当时的于官屯公社卢庄创办黑陶厂。同年10月,在秋季物资交流会上,马来西亚客商以每个18元的价格订购了100个黑陶工艺品,在全国引起轰动,德州黑陶声名鹊起。
  1984年,德州黑陶创始人、奠基人刘贵田创建起中国第一个黑陶研究所——德州市工艺美陶研究所,刘贵田任所长。从此,黑陶这个从远古走来的艺术在德州绽放,德州黑陶产业在全国率先迸发出勃勃生机。
  2009年11月,德州荣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的“中国黑陶城”称号。 2014年11月,德州黑陶烧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首届中国黑陶艺术创新设计大赛在德州成功举办。
追求卓越的梁子黑陶
  德州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是德州黑陶产业的龙头企业,坐落于山东省德州市新华工业园,占地50余亩,是集黑陶生产、销售、研发于一体的黑陶文化产业基地。
  公司拥有黑陶产业生产园、黑陶文化传承中心(中国黑陶城博物馆、德州梁子黑陶博物馆)、黑陶文化休闲中心、黑陶研发中心4个园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州黑陶烧制技艺”保护单位、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中国硬笔书法协会雕刻艺术研究中心基地,山东省重点文化企业、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清华大学、天津美术学院等多所院校实践基地、中小学生课外活动学习基地和德州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
  2002年4月,梁丽霞心怀对古老文化的执着与热爱,凭借3间租赁平房、两台二手成型机、7000元借款开始艰苦创业。同年,德州首家以黑陶为主体的梁子陶业研制中心诞生,成为德州黑陶再次崛起的一面旗帜。
  21世纪,梁子黑陶抢抓机遇、开拓市场、创新驱动、发挥优势,在“树精品、求创新、聚人才”上实现三大突破,使制陶技艺与文化承载融会贯通,文化价值与市场经济和谐统一,实现黑陶从工艺品向艺术品的跨越,一跃成为德州黑陶产业的领军企业。
  在10多年的滚动发展中,梁子黑陶潜心钻研、诚信经营、科学管理、追求卓越,成功研发“硬刻陶、金丝漆陶、漆陶”3项创新技术,产品达到上千个品种,远销英、美、法、德、日、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外交部国家级外事礼品,梁子黑陶已成为全国闻名的文化品牌。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