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彩棒槌瓶

德州市博物馆馆藏的清代五彩人物棒槌瓶

棒槌瓶?多么通俗有趣的名字!其得名即因状如洗衣用的木棒槌。

棒槌瓶创烧于清康熙年间,是当时民窑烧制的一种典型器具。德州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件清代五彩人物棒槌瓶,口径25.7厘米,高91.7厘米,底径23.5厘米,是陈设瓷器。它盘口,直颈,折肩,简状腹,腹下斜收,圈足,内施白釉,外施黑釉,足底露胎,外口沿饰一周黄绿彩网纹格,肩部饰一周五彩几何纹及开光五彩杂宝图案,腹上部绘一周黄绿彩如意纹,颈腹部饰几何席纹及开光花卉,腹底外壁绘一周五彩仰莲纹,瓶身绘有清康熙年间流行的五彩侍女图。图中所绘侍女发髻高耸,色彩艳丽,脸庞丰满,眉似弯刀,唇似朱点,侍女们手持笛、笙、琴、鼓等乐器,婀娜多姿,静默优雅,特别是五彩的运用,更是显得侍女们活灵活现,娇艳动人,赏心悦目。

康熙五彩,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当时发明了青花五彩,是我国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色彩而与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技法。康熙五彩在明代万历五彩的基础上,又加入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形成了红、绿、黄、黑、赭、蓝等多种颜色的搭配和运用,它改变了明代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使得康熙五彩的色彩对比更加和谐、沉稳,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彩瓷。《饮流斋说瓷》中说:“硬彩者彩色甚浓,釉付其上,微微凸起。软彩者又名粉彩,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比起粉彩,康熙五彩色彩浓郁,烧制温度高,所以也被称作“硬彩”。

康熙五彩烧造难度极高,工艺复杂,由于釉上彩是在彩炉中低温烧成,火候的把握十分重要。温度过高,有些釉上颜色会流动或损失;炉温太低,则彩料的光泽不足。康熙五彩存世佳品极少,后世仿品较多,从嘉庆朝开始到民国时期以至今日,一直都是被仿制的对象。

德州市博物馆的这件清代五彩人物棒槌瓶,就是清末光绪年间仿康熙五彩的作品。虽是仿制,但也足以看出康熙五彩的独特风格,画面热烈不浮躁,器形制作规范,浑厚有力,格调高雅大气。图中人物硕大,占据瓷器的大部分面积,特别是图中侍女的发髻高高耸起,也是康熙五彩独有的印记。再从整个器形来看,盘口是直的,而且口沿微微向下呈倒梯形,肩圆,线条硬朗,底部足墙如台阶,角度修直,这些都是区别于后时期棒槌瓶的独特标志。

郭峰刘冬李晗艺宫凯

(本栏目文字和图片内容均由德州市博物馆提供。市民每周二至周日 9:00-16:00可持身份证免费入馆参观。)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