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杰:家书里的价值守望

    通讯员 吴永强
    2017年12月2日,德州作家王照杰凭借散文集《给女儿的九封信》荣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王照杰,1970年出生,陵城区人,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作家协会主席。《给女儿的九封信》以写给女儿的信为主,配以大量诗歌、随笔,凸显了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文学观念。山东省作协副主席李掖平称,“丰富的生活经历、感恩的悲悯情怀和坚强乐观的人格意志,成就了他为父、为子、为人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历程。”
四位女性的影响
    王照杰刚刚满月时,大哥就去了异地工作。而父亲则常年在离家数十里的公社工作,每隔十几天才回一次家。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期,王照杰都与母亲、三个姐姐相依为命。
    母亲是王照杰文学尤其诗歌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虽然母亲目不识丁,但记忆力超人,仅仅靠记忆力就能吟唱三百余首鲁西北民谣,有些甚至长达上百行。二姐是王照杰初中三年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更是引导并欣赏他文学才华的第一人。她见证了他人生的奋斗与辉煌,也目睹了他曾经的艰辛和忧伤。
    妻子是王照杰相处最久的女人,很多人以为与王照杰这样一位“金融家”兼作家在一起会很幸福,但王照杰觉得对她最愧疚。只有她才知道王照杰内心如何的“恃”才傲物,有时又是如何的特立独行。在文学的道路上,她不仅是王照杰最密切的知音,更是一位优秀的编辑。而女儿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主角,甚至是王照杰所有女人中的最爱。
    对王照杰而言,文学似乎与生俱来,尚处于母腹的时候,母亲就每天吟唱鲁西北民谣。王照杰儿时许多黑暗的夜晚,都是在母亲的歌谣中安然入睡的。因此,王照杰对于韵律、乐感、诗歌有一种无师自通的能力,这要感谢母亲,感谢鲁西北民间文化丰厚的土壤。
    自上小学开始,王照杰就尝试写诗,大学四年,正式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工作后,写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但在某个关键节点,他还是拿起手中的笔去创作,比如写给女儿的长诗《生日礼物》、写给女儿的十三封信、长诗《献给母亲的歌》等等,都是对生活的总结与提炼。
“家书”的文学价值
    2007年8月,妻子对王照杰说起女儿因家里没有大房子、车子而不满意,提醒他应该注意长期的两地分居生活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不利,他于次日抵达青岛后写下了给女儿的第一封信《关于梁月家的房子与车子》,并于其后的接近10年里陆陆续续写下了十三封信。其中在写到第九封时获得了《青岛财经日报》“我与孩子一起成长”征文唯一的一等奖。
    于是,书信成为接下来王照杰文学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狭义的书信和广义的书信之间,他找到了文学栖息的土壤。
    王照杰的“家书”不仅寄托了一位父亲真挚的爱,更是和女儿一起共同成长的方式。
    王照杰十三岁没有了父亲,自此开始了相对独立又独特的生活。正因如此,在孩子降生之初,完全按照妻子的教育模式去培养——妻子出身于一个有良好教养的家庭,并做过多年的中学教师。孩子自小学到目前的某985高校,一直成绩名列前茅,中学、高中直至大学一直是校学生会主席,去年还得了国家奖学金。
    因为较为宽松的教育环境以及与女儿一直保持良好的沟通,王照杰与女儿不仅仅是父女关系,更多的是朋友关系,是“哥们”关系。女儿也同时是一面镜子,让他觉得时时照出自己个人身上的“小”来,也因此激励他更加努力,真正做到与孩子一起成长。
给母亲的歌与给女儿的信
    王照杰书中的作品《唱给母亲的歌》是一首情感丰沛的长诗,让人从中读出的不仅是母子之间的深情,还有过去数十年中国乡村变迁史。王照杰说,按乡村习俗,考妣百天祭奠日,游子须归乡至墓地焚烧纸钱。他于2003年11月9日抵达故里,时值立冬次日,于瑟瑟冬风中看落叶如蝶飞舞,听寒鸟孤鸣切切,不胜悲戚之至,没有了双亲,家园便是残缺家园。及至母亲新坟处,举目四望,只见尘雾茫茫、风沙漫漫,手捧新坟旧土,更是心怀怆然。
    王照杰认为,在自己的整个文学创作中,写给女儿的信与献给母亲的歌是两个具有里程碑式的作品。就文学性、社会性、教育性而言,写给女儿的信必将是所有作品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在今后的创作中,他还会继续给女儿写信,与孩子一起成长。
    某种程度上讲,《献给母亲的歌》可以看做是王照杰写给在天堂中的母亲的信笺。从文学史甚至人类史而言,书信一直是感情表达与交流最重要的手段与工具,“家书抵万金”,无疑是对于书信重要性最全面最深刻的解释。
    对于如何处理工作与文学的关系以及金融文学奖,王照杰表示,首先要感谢中国银行,这家具有百年历史的国有大型银行一直承担着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职能。“担当社会责任,做最好的银行”也一直是中国银行的宗旨与目标。在文化建设尤其文学创作方面,中国银行给予他们这些文学爱好者以较为宽松的创作环境。2014年,中国银行总行成立了金融系统第一家行业作家协会,2015年,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作家协会成立。而作为一个个人贷款专职审批人,王照杰也因在文学创作方面的特长而被选为第二任作家协会主席。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