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杂居,多次战争带来的大融合

    德州地处九河流域,水陆交通畅达,自古就是军事屯兵和角逐的战场。根据有关资料记载,自隋大业七年(611年)到1948年,德州境内大小战斗千余次。
    战国时期,燕、赵、齐等诸侯国逐鹿中原,屡屡挑起战争。魏晋时期,南北战乱爆发,德州人口流动频繁。611年,隋朝征调壮丁东征高丽,强征暴敛引发武城漳南窦建德起义,起义军最多时发展到10多万人,在山东、河北地区持续11年之久。唐朝经常对北方用兵,德州成为军事重镇。唐末的庚子政变,著名的颜真卿抗击安禄山之役就发生在这片平原。
    元朝盛极一时,但统治只有89年。特别是元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山东、河北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仅到至正元年(1341年),山东、河北等地就发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斗争,此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在这些战斗中,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不断。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山东就有19次。至正二十六年(1367年)8月,黄河发大水,德州全境被淹。
    明洪武元年(1368年)德州设立守御千户所,由都督韩观统辖;建文元年(1399年)3月,韩观屯兵德州,防止藩镇兵变。同年8月,燕王朱棣起兵,历时4年的靖难之役爆发,10月惠帝派李景隆为大将,在德州合兵50万攻燕,每败均退守德州。第二年9月,惠帝任命盛庸为大都督,统兵30万屯驻德州。第三年3月,盛庸主动出击,与燕军激战于夹河,惨败。至此南军改变策略,主力屯驻德州,相机出击,以遏燕军。由于德州处在运河线上,南北交通便利,燕军自河北南下,始终处在德州的监控之下。燕军南攻时,南军或自德州横出断其归路,或袭扰其补给线,或乘虚北攻。所以,虽以朱棣善用兵,南军再未出现过战争初期的那种大的挫败,燕军势力基本上被阻在山东以北。激战两年半始终未能打开局面。后来燕军绕过德州一线,直趋金陵,半年时间便夺取了政权。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造成很大的破坏,“淮以北鞠为茂草”。
    明正德五年(1510年),刘六、刘七率领数万起义军入德州境内抗击明军;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大顺军将领郭升率领万余骑兵攻打德州。
    清末,太平军、捻军、义和团、红枪会等反清起义风起云涌,先后打了40多年,特别是义和团运动,由平原一带兴起,继而遍布京津冀,影响全国。
    遭受战争反复践踏的德州,赤地千里,原住民减少,德州成为移民城市。民间旧时曾流行着“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政府主导了德州历史上人口大迁移,主要是来自山西。最初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靖难之役加剧了德州地区的荒凉局面,又有永乐迁民之举。在《明史》记载的18次移民中,往山东地区的移民记载有:洪武二十一年8月、二十五年12月两次,永乐元年8月、永乐五年5月两次。主要迁往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和德州府。
    除移民外,德州还有数量众多的军籍落户。在明朝,这些人员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明建立时期的士兵。明初,德州设立城守营,编有左、右两营,共军士2000人。洪武九年(1376年),德州设立正卫,初隶山东都司大都府,后改隶直隶后军都督府,5600人。第二部分大多为靖难之役后驻扎下来的士兵,为德州左卫,明永乐五年(1407年)设立,5600人。正卫、左卫同时有大批随军家属落户德州。
    清顺治元年,德州设立绿营(汉军),马、步甲兵600多人。第二年,德州开始有满洲驻防兵,至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满洲营有官兵及其家属2700人。
    五方杂居,使德州传统民风呈现多样化。元朝大军南下,草原游牧文化表现的尚武外向、纵横不羁张扬个性、率意等特点,与传统的德州人讲求礼仪崇尚温和、不喜张扬的性格产生了很大的碰撞,并相互融合,印记无处不在。德州大地上无处不在的“海子”,其名就是来自蒙古语。
    从饮食习俗看,德州人以面食为主,特别是面条、、与饺子和喜庆聚散有关系,这同山西人以面食为主的习俗是一样的。而德州的很多节令习俗又与河北、河南、京津的农村类似。
    这种人口结构在文化上也带来了很大影响。正如《德州乡土志》记载:“德州故无巨族大姓,若所谓诗书绵长堪为旺族者,军籍为多。 ”单从数字上看,也印证了这一点:德州历代进士310名,隋唐五代及宋元时期,仅仅占了20名,其余均为明清产生。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