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名片

名片作为社会交往的媒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名片以简单、快捷的方式让双方对彼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提供了便利。
德州市档案馆馆藏民国时期名片7件,从侧面反映着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


  秦汉时期已有名片

名片虽然是交往的媒介,但在各个朝代称谓不同:
秦汉时称“谒”“刺”,为拜谒时所用。汉代人在拜访前,首先使用书面形式的谒、刺作为中介先行沟通,用以体现对对方的敬意。
唐宋时称为“门状”“名帖”。“门状”内容比较复杂,多是下属求见上司时使用的,这种门状呈进后,上司在门状后加“刺引”,才可以进见。相比而言,名帖的使用较为平民化,范围也比较广泛。
鸦片战争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式名片走进人们的视野,它与中式名片,在颜色、尺寸、使用范围皆有不同。中式名片为红色,尺寸较大,有记载称“名片,向以翰林院之庶吉士为最大,纸长恒径尺,书擎案大字,无空隐”。相对于中式名片,西式名片就显得小多了,一般为白色,当时人称之为“小白纸”,这种名片质地厚硬,字为印刷体,任何人均可使用,便于携带,一出现便受到国人的青睐。


  民国名片中西结合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民国政府倡导新风尚,西式名片开始流行。
民国建立至20世纪20年代期间,名片的样式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为质地厚硬的小名片,基本上整齐划一,主要为政界(以外交界、财政界为主)、新闻界、教育界、公司企业、海关、警察等界别、层面的上层人士所拥有。德州市档案馆馆藏民国时期名片为小名片,见证了这一历史时期上层人士的社交活动。
另一种则为软薄、相对较大的名片,主要流行于平民阶层,适用范围较广。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西式名片已经应用广泛。但这一时期的名片,在大小、颜色、尺寸方面,体现出中西结合的特色。


  名片折射社会发展

名片的历史,折射出社会发展。
一是社会阶层的变化。名片一开始流行于上流社会,但随着社会阶层被打破,名片逐渐也流行于平民阶层。对不同时期名片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是历史研究的一手资料。
二是反映中西社会文化的交流。民国名片的样式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从古代的刻板化到民国的中西结合,名片见证着中国的开放,也见证着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杜佳崔珠坤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