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斤少两的明代铜铳

    武婷婷 徐静
    元明时期,火器出现并逐步发展起来。它们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战场上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使热兵器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后来的战争形式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
    明朝建立后,大量制造火器,加强边防、海防和城防设施。其中,口径较小,重量较轻,能够用手操作的管型火器,称之为铳。德州市博物馆就收藏了一件洪武十年的铜铳。
【铜铳简介】
德州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

    该铜铳发现于1977年11月,是德州市城北哨马营村村民在村南修筑水渠时意外挖出的,被德州市图书馆收藏,因其铭文完整详实,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陈展于德州市博物馆二楼文明遗珠展厅。
    此铜铳为铜质,通高31厘米,由火镗、药室、尾銎三部分组成,通体铸五道加固箍,呈竹节状,火镗铸有5行铭文,“福州右卫军器局监造官镇抚候成吏詹迫进教师郑子刚习学军匠陈仲卿等洪武十年月日造”“日字二号三斤五两”。
【铭文解读】
实际比标注轻一斤左右

“福州右卫军器局”,应为铜铳的铸造机构。
    福州右卫,位于福州府,设立于洪武八年。明初,朱元璋以武功定天下,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设置军器局,“罢军需库,置军器局,专典应用军器。“”明置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手把铜铁铳、神铳……凡数十种。”“京省诸司卫所,又俱有杂造局。”
    参考“洪武四年,以脚蹬弩给各边将士,仍令天下军卫如式制造”的记载,铜铳也应该是中央统一制式,地方卫所铸造。
“监造官镇抚候成吏詹迫进教师郑子刚习学军匠陈仲卿等”,是铸造中的监造者、工匠等。
    为保证铸造品质,明政府采取“物勒工名”的传统方法,加强监督。由铭文可知监造者为镇抚,镇抚是各卫所的中级官吏,《明史·职官志》记载:“镇抚无狱事,则管军,百户缺,则代之”。主造者为教师,应该是主持兵器制造的专业技术人员。习学军匠,应该是具体的制造者,军匠是军中从事制造军用品的住坐工匠,隶于军籍,属于卫所管辖,住在指定的卫所里面,不得随意流动,人身自由有一定的限制。《明会典·军器》记载:洪武二十年令天下都司卫所各置局,军士不堪征差者,习弓箭穿甲等匠,免致劳民。习学军匠应该是军匠中较低的等级,其技术尚处于习学阶段,类似现在的学徒工、实习生。如此形成一套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将监造、主造、制造者的姓名铭记于铜铳上,便于追责,提高官员和工匠的责任心。
    “洪武十年月日造”,为铜铳的铸造时间。
    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洪武是年号名,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洪武”成为明朝的第一个年号,由朱元璋本人亲自创制的。
    “日字二号”,为铜铳的统一编号。
    根据各地发现出土的铜铳铭文记载,故宫博物馆就保存了一件永乐十九年“天字伍万壹伯拾伍号”铜铳,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也收藏有一件洪武五年八月“胜字肆佰壹号”铜铳。
    “三斤五两”,记述铜铳重量。
    明清时期采用16进位,一两为37.3克,一斤为596.8克,此铜铳为三斤五两,合计应为1976.9克,实际测量重量1427克,差额549.9克。层层监管下,居然有如此之大的误差,实属罕见。
【铜铳用途】
或与“靖难之役”有关

    关于铜铳的用途,据《德县志》记载:“建文元年二月,命都督韩观练兵于德州。七月燕王反,九月帝命李景隆合兵五十万讨燕,进营河间,韩观筑连城十二于卫城东北,以护仓储。”又有“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又在洪武二十六年下令“每一百户,铳手十名,刀牌手二十名,弓箭手三十名,枪手四十名。”由此,该铜铳应该为当地驻军的官方配置。
    (本栏目文字和图片内容均由德州市博物馆提供。市民每周二至周日9:00-16:00可持身份证免费入馆参观。)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