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耸的丰碑——山东南下干部

    崔珠坤 杜佳
    南下干部,作为新中国历史一个特殊群体,诞生于人民解放战争的烽烟战火之中,开启了后人对一段红色历史的回味。
    武城县档案馆馆藏一组南下干部档案,对研究山东南下干部历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扎根南方,奉献青春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中共中央于9月8日至13日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准备五万三千干部的决议》:从五大老解放区抽调5.3万名各级干部,以区党委(或省委)为单位,配备整套班子,以便在第四年内军队前进的时候,这些干部能够随军南下,到达新解放的区域,建立党政军机构,进行接管、开辟工作,能够有秩序地管理大约五千万至一亿人口的新解放区。其中要求华东地区抽调1.5万人,并必须于1949年3月集中待命出发。这些干部包括党务、政府、军事、民运、经济、财政、银行、贸易、机要、通讯、新闻、教育等各个方面。按照各县实际情况及标准条件,落实抽调南下干部任务。
    1948年12月25日,华东局作出了《关于执行中央准备五万三千干部决议的指示》,指出:因目前华中的干部特别缺乏,因此准备1.5万名南下干部的名额,完全由山东来负责。南下干部按照原有的地方建制,把班子一分为二,一套准备南下,一套留原地工作,搭配好接管班子之后,成建制南下。
    从1948年12月到1949年2月,各区集中南下干部陆续来到华东局党校参加整训,并在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区)编成华东南下干部纵队。1949年前后,山东大批地方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放弃了等待耕耘的土地,告别了年迈的爹娘,别妻离子,从解放区出发,冒着严寒酷暑,长途跋涉,跟随人民解放军南下上海、浙江、福建、江苏、湖北、湖南、安徽等南方各省,支援开辟新解放区的工作。全国解放后,大部分南下干部留在了所在的南方城镇乡村,他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克服了南北生活习俗和文化的差异,在60多年的风雨征程中,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南下干部的历史功绩
    当年数十万干部随军南下,在对江南新解放区的接管和建设中,尽管不同批次的南下干部所面临的形势与工作任务多有不同,但无论在随军筹粮、支前土改,还是在城市接管、剿匪反霸、发展经济工作中,他们都不辱使命,坚决贯彻党中央“五湖四海”的政策,广泛聚拢人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致力于新区的各项建设。
    其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建立和巩固新解放区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新解放区经济战线各项工作;在广大农村,带领广大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传播先进的文化理念,引领新解放区文化建设;培养锻炼了一支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南下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永远记入了共和国的建设史,他们的南下精神,已然化作一座丰碑,永远铭刻在祖国人民的心中。
干部南下的现实意义
    2001年6月6日,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为山东南下干部所致贺信写道:“山东南下干部扎根第二故乡,与福建人民风雨同舟,并肩战斗,无私地奉献出宝贵的青春年华,为福建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继续发扬耕耘不止、奋斗不息的优良传统,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山东南下福建干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革命经验和优良的革命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山东南下干部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而且要代代传承下去。”
    南下干部为我们后代树立起了一座丰碑、一面旗帜、一种精神。他们时刻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时刻保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时刻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的精神。这些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激励广大领导干部,始终跟党走,始终心怀人民,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