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安管疲劳症”是防灾之本

    国务院办公厅16日发出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针对冬季火灾易发、高发特点,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坚决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
(11月17日国际在线)
    从吉林“11.5”到上海“11.15”,短短十天之内,两起冲天火灾,夺命七十余条,震撼人心!一句已经重复过千万遍的话,再度成为耳边最强音:它向我们敲响安全生产的警钟!
    然而,警钟绝不是只在惨案发生时才敲响的,为什么长鸣的警钟声中,事故仍频频发生?用脑袋反思这一点,远比用眼泪送别亡灵、用抚言和金钱“认真做好善后工作”更重要。
    任何事故都不会凭空而生,总有这样那样的安全硬伤,一颗小小的螺丝松了,通道堵塞了,线路老化了,消防栓生锈了,大难也就不远了。一次次的灾后情况通报,无不罗列出一大堆令人咋舌的问题所在。
    相比形形色色的“硬”伤,监管层面上的人为“软隐患”才是百患之首、万祸之源。常态监管的深度与广度乏力,折射管理者的某种“赌徒心理”:万一事发,当然难辞其咎,但他们赌的是“一万个”不出事。赌徒心理支配之下,悲剧也就随时与我们零距离。
    事发之后,我们已经惯看声势浩大的“突击整改”,各地动员,部门联动,措施有力,确实做到了“举一反三”,也确实不乏成效,一批又一批的安全“硬伤”由此浮出水面,得以被排除,但是时间一久,情形就变了,意识渐渐松懈,措施慢慢“生锈”,这就是久治不愈、周而复发的“安管疲劳症”,演绎着“闹灾——整改——再闹灾——再整改”的封闭怪圈。
    无奈天灾,人祸难容。安全生产不仅仅是自我珍爱,更事关社会大局。 “防灾”是安全生产工作第一关键词,血的教训表明,根治“安管疲劳症”才是防灾之本。根治“安管疲劳症”,我们需要无时不在的有力措施,绝不应止于“突击整改”的瞬时发力。□王景曙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