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大学古埙奏新声

明媚春日里,带领学生在校园练习演奏技巧

孔径大小影响音准,因此开孔需要技巧和耐心

教大一新生制作德州古埙

与学生共同完成的作品摆了满满一墙

校音

修孔

因形态各异,埙的音调各不相同

□本报记者郭庆萍杨戈

3月14日,德州学院校园里春意盎然,伴着阵阵花香,一段宛转悠扬的埙乐合奏传出,引得师生驻足。“埙被誉为‘音乐史上最古老的文明’,音色浑厚古朴,如其7000多年的历史一般,余韵悠长。”长廊里,德州学院音乐学院教师徐琦在给学生讲解埙的历史和吹奏技巧。“这些埙都是学生们亲手制作的,他们不仅要学会演奏音调还要了解乐器构造,才能将乐曲吹奏得更加优美。”

今年37岁的徐琦是德州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同时,他还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州古埙制作技艺”项目第四代传承人。“德州古埙制作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已有100余年历史,2009年被录入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早在2010年,我的老师李钟汾就在德州学院教授这项技艺。2013年,德州学院开设了选修课《陶埙制作与演奏》,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将陶埙制作与演奏列为专业课程的院校。”徐琦说。

德州古埙制作过程精细繁杂,有拉坯、开孔、修孔、校音等十几个环节。早期的德州古埙以五孔埙为主,音域较窄,表现力有限,为达到更好的演奏效果,在保证音色统一和演奏流畅的前提下,徐琦对埙的腔体和吹孔细节进行了反复调试,先后研制出了八孔埙、九孔埙、十孔埙,音域拓宽至两个八度,可演奏完整的半音阶。

“如今的德州古埙不仅可以演奏传统古曲,也可以演奏音律比较复杂的现代乐曲。同时,外观上也做出创新,除传统梨形还有葫芦形、笔筒形等,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迄今为止,已经有200多名学生选修这门课程。”徐琦告诉记者,为拓宽课程的实践空间,学校先后与德州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宁津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在校企合作、古埙制作的专业化、产业化方向进行了有益探索。

作为德州古埙制作技艺传承人,徐琦一直将传播埙文化的责任扛在肩上。他曾多次带领学生举办古埙演奏音乐会和制作体验活动,目前,他已走进德州20余所中小学开展埙文化知识讲座,在4所学校开设古埙社团。开展的“德州古埙传承与保护”系列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在多种学术刊物上发表,扩大了埙文化的影响力。

“作为一名年轻的德州古埙技艺传承人,我会坚守初心,不断创新,推动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乐更加契合时代发展的步伐,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德州古埙。”徐琦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