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的“夫妻档”

  依托蟋蟀产业,创出自主品牌。将制罐与制陶工艺相融合,烧制的蟋蟀罐产品广受欢迎——非遗传承的“夫妻档”

□本报记者王志伟本报通讯员孟娟摄影报道

  每年立秋到白露期间是捉蟋蟀的黄金时节,也是宁津县蟋蟀市场开市的时候。在宁津乡村,活跃着许多蟋蟀罐制作艺人,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刘营伍乡刘旺言村的张建强、刘秀芬夫妇,他们生产的“刘记丫头罐”,既有北罐的浑厚大气,又有南罐的细腻秀美,成为蟋蟀玩家收藏和民间馈赠的艺术品。“丫头”是刘秀芬的乳名,也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刘记丫头罐”的传承人。刘秀芬少年时便随表姑父学习制作蟋蟀罐,因其聪明伶俐、勤奋好学,被表姑父称赞“天分甚高”,并将其所制蟋蟀罐命名为“丫头罐”。 1985年生人的张建强,祖上便以制陶为生,手艺代代传承下来。张刘二人结婚后,将制罐与制陶工艺相结合,从土窑到柴窑再到电窑,不但解决了烧窑污染问题,而且还开发出灰白罐、雕刻罐、五彩罐等一系列新品种,打出了“刘记丫头罐”自主品牌。

  漳卫新河刘营伍乡段的泥土含胶量在60%到80%之间,这正是制作蟋蟀罐的最佳区间胶度。“刘记丫头罐”的制作过程主要分选土制浆、滤泥澄泥、揉泥、制坯、定型压光、雕刻、阴干、烧制、出窑9个步骤,每个步骤都很讲究。张建强负责选土制浆、滤泥澄泥、揉泥、制坯、烧制等工序,“从第一步开始就对土质要求极其严格,这个弄不好,直接影响蟋蟀罐的手感。 ”刘秀芬则负责定型和压光,力与美的融合,才使“刘记丫头罐”如此精致。

  10余年过去,二人手艺更加炉火纯青。他们制作的蟋蟀罐具有抚如童肌,细润柔滑,叩之有金石之声,铿锵悦耳,用则腻而不滑,贮水不涸、历冰不寒的特点。经过把玩后,有“水晶盆、瓦中玉”的美誉。目前,夫妻二人手中的订单,已排至明年10月。

刘秀芬对蟋蟀罐坯子进压光

将泥坯的多余杂质去除。

两人在院外晾晒泥坯。

家中展示的各种蟋蟀罐成品。

建强和刘秀芬示即将入窑的泥罐。

将做好的蟋蟀罐泥坯入窑烧制。

建强在揉泥。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