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雯:“三在”活动心得体会

11月3日——6日,我们第四批“三在”活动学员来到了宁津县时集镇杨西川村,作为这里的新村民,入住在农户家里。和村民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渡过了几天难忘的村民生活。

刚来的第一天,我们到入住的这几家村民家里串门。通过老村支书杨书记的介绍,了解各户人家的大概情况。我们住的这一家,家长李俊霞大姐(我们平常称呼她为大姐,其实人家孩子也就比我小3岁。)是典型的留守妇女。

李俊霞大姐家里的老公和唯一的儿子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她自己在家里干点农活。她每天4点多就起床下地给小麦浇水。一天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地里度过。家里陪伴她的只有两条小狗。我们问到她不累吗不苦吗?她只是笑笑回答说早就习惯了我们为这几天的打扰表示不好意思,李大姐连忙说不打扰,不打扰,这样也有人陪我说说话。我深深的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孤独。

不过,李大姐说以前回到家就是看看电视消磨时间,现在好多了,村里建起了小广场,有专门的舞蹈老师教大家跳广场舞,村里的妇女们每天晚上都出来跳跳舞,跳完舞大家一起有说有笑的拉一拉家常;村委会还设有儒家讲坛,每次讲课乡亲们都来,满满的坐一大屋子人听课。

当天晚上,我们跟村民们一起听儒家讲坛,老师讲的通俗易懂,乡亲们时不时的跟老师有互动,掌声、笑声不断,大家听得热火朝天。我发现了一个细节,老师讲课之前说了句大家不要抽烟。课讲到9点多结束,老大爷们就一直忍着没有抽烟。等讲完课,才拿出烟来抽。这个细节充分显示出大家的基本素质和对老师的尊重。

来到杨西川的第二天,德州日报的李玉梅记者联系了宁津县人民医院的医生们来为村里留守的老人们义诊。并且牵线令县医院与杨西川签订了一对一协议,每年来杨西川村义诊两次。这确确实实为老百姓们做了件大好事。有位大娘问我们,像一些年轻的可以去义诊吗?我们问多大的?大娘说就像我们这么大岁数的,我们这些年轻的可以去义诊吗?这话让我们听了不免有些心酸,50多岁的大娘们确实在村子里算是年轻人了。因为村里真正的年轻人们都外出打工了。不过,大娘们年轻的心态也让我们感到欣喜。

村里的现状就是老人妇女和孩子们居多,上午为老人们义诊结束后。我们大家又一起想还能为村庄做些什么呢?我们把目光转移到 的孩子们身上,于是我们决定让17个新村民中做了妈妈的,做一天代理妈妈。为孩子们买新文具,接孩子们放学,带孩子们去图书馆买书。给孩子们多一点温暖多一点爱。

第三天,我们参观了迈宝赫健身器材公司、汇丰家具厂、豪康制粉厂。这里的工人平均工资都很高,平均工资在4000元左右,附近的村民可以不用出远门就能打工挣钱。尤其是豪康制粉,全厂都是机械化运作。也让我们看到了面粉的制作过程是多么的不易。

在杨西川的这几天,让我们看到了这里的村民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阳光快乐的心态,学习到了很多。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