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日报尹滨:“三在”活动心得体会

    10月27日到29日,我跟随第三批活动小组到宁津县时集镇杨西川村开展“三在”活动。在3天的时间里,我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村民和村干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对农业农村农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一直以来以为自己对农村非常了解,但事实上,多年的上学、工作以后,农村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是我不了解的。以前,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农村青壮年劳力更多地选择打工,只有五六十岁的老人在家种田,并提出了“谁来种田”的问题。而这次在杨西川的3天使我们认识到,随着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和社会化水平的提高,谁来种田根本不是问题。在和村民们聊天中知道,原来秋收秋种要三四十天,现在最多只要一个星期就能够完成。在农田里我们看到,杨西川村建设了完善的灌溉体系,村民浇地就和在家里用自来水一样方便,刷卡、拧开水管就可以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村也面临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比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村里我们接触了几个留守儿童,整体上感觉他们都比较内向,与在父母身边的孩子比起来不是很有自信。再比如养老问题,农村居民养老金相对较低,很多老人还是有顾虑。杨西川的情况比较好,在老支书的动员下,过去20年来80%的村民自发买了商业养老保险或加入了社会养老保险。还有农村的彩礼问题,据村民说,现在村子里娶个媳妇彩礼大约需要12万,还要加上1万元的见面礼。如果算上建房的20万元左右花费,娶个媳妇大约需要30多万元,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提高,但这对任何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些问题有些需要国家政策的调整来解决,有些需要移风易俗,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全解决的。这也让我们意识到了农村工作的复杂性。

    另外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学到了农民很多鲜活的语言。在村里,我们与老支书杨玉池进行了多次交流。杨书记做了多年的村干部,不但对农村工作非常了解,有着宝贵的农村工作经验,更让人感兴趣的是他的语言非常鲜活。常年和村民打交道,让他养成了喜欢用俗语讲道理的习惯。比方他说道要做一名好的村干部,必须要有一张婆婆嘴——许多事都要靠苦口婆心的讲道理。再比方他说村干部要多为村民做事,但切记不能占村民和村里的便宜,“不能让老百姓抓住狗尾巴,尾巴一提,两条后腿不着地,前腿蹬的再欢也使不上劲”。这些语言都是我们平常听不到的。对于我们转变文风,创作出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我觉得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次三在活动仅有短短的三天,但我觉得收获非常大,对以后在新闻工作中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也促使我下决心,以后要多到基层、多到一线,创作更鲜活的新闻。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