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郑广辉:杨西川之行的感受

    10月27日至10月30日,我与单位的另一名同事刘春生在市委宣传部“三在”活动基地宁津县时集镇杨西川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度过了三天的时间,其间所见所闻所想颇多,择要记录如下。

    我们是在27日上午进驻杨西川村的,初到杨西川,给人的感觉也并没有太多和其他鲁西北乡村不一样的地方。如果说有的话就是村容村貌比较整洁、干净,乡村道路硬化很好,质量也不错,村务公开做得很好,沿街道的墙壁上的宣传画内容多以“善”“孝”为主。在村子里走了几遭之后,看到这个村子的整体规划还是很用心思的,住宅的设计、院落的安排几乎是统一的,在后来跟原村支部书记的集体座谈中,也印证了这一点,村子的规划的确是统一的,并且也很早就实行了。经规划之后,凡村民的盖房都按照规划的样式和规模来建设。从这点来说,我感觉到村子里的带头人还是比较有眼光的,治理村庄的思路还是比较超前的,这在中国农村中算是比较独特的,因为在我个人的印象中,农村支部书记一般不愿意在村庄规划这类事情上动脑筋、费力气,这类事往往出力不讨好,牵涉到宅基地之类,很容易出现纠纷。

    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这是在村子住下之后,通过跟房东大哥大嫂接触以及同其他村民的交谈得出的第二点感受。我跟刘春生住在紧靠大队部的杨英俊大哥家里。杨大哥是个生意人,他自己很多年前就在天津做粮油批发的生意,听说做得还不错,规模挺大的。两个儿子先后成了他的帮手。现在粮油批发生意交给了二儿子,大儿子自己专做物流,搞危险品货物配送。一家每年的收入比较可观,这在农村来说算是高收入阶层了吧,我们向大哥大嫂求证过这个问题,他们也笑着默认了。在同住的三天里,大哥大嫂给了我们很细致的照顾。在这个时间点里,农村的农活也已经基本干完了,没有什么必须要做的农活,尽管我们一再要求大嫂给我们派点活,但是也确实没什么活可做,更多的是跟他们一家人及串门的邻居闲谈交流。我们只是在第一天的下午给人家发了一车土,然后运到了地里。第二天下午到他们的苗圃地里帮着清点了一下树苗。我们还要求给苗圃平整道路,但是都被大嫂拒绝了,看样子人家确实不好意思。我们多少感到有点遗憾,毕竟我们来的目的还是想做点事,亲身体验一下农村生活生产,看样子还是时机不对。

    来的这一批人当中,绝大多数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尽管对农村的感觉不陌生,但是在城市生活了很长时间以后,也或多或少的还是把这次活动当成了一次带着点寻求新奇感受、新鲜感觉而来的,这或许有违初衷,但是也是真实的。

    对杨西川村的第三点印象是村原支部书记杨玉池。在第二天下午的座谈中,杨书记给我们讲述了他自己在近二十年的村支部书记生涯中的点点滴滴,村庄治理的艰辛历程。从他自己的讲述中可知,这是一个农村中的“能人”和“强人”。自己靠做生意起家,然后被大伙选做村支书、带头人。二十年治理一个村庄,靠的是思想超前、敢作敢为、办事公正。因为思想超前,二十多年前自己的生意就做得很大了,先是种葡萄,带动几十户村民效仿种植,又拉起一支几十人的装修队,后来又转型做面粉加工,成立了自己的面粉公司,固定资产上亿,然后退居二线、卸任支书,把村里的事、厂里的事都交给了儿子。不甘寂寞,又一次创业,成立了合作社,专心做观赏树木种植,同样做的有声有色。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个闲不住的、有思想的的“能人”,属于村子里最先富起来的那一批人。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的了解还是很少,但是通过交流也确实感受到了几乎所有的农村都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孩子上学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保障问题、土地流转问题等等,当然这些问题都是很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绝非靠一个小村庄的探索、靠一个人的探索所能解决的了的,但是毕竟为我们认识农村、认识农业、认识农民提供了一些线索,我们有责任把这些东西写出来,为农村的社会转型献出自己的一份小贡献。这些都只能有待于更深入的挖掘和探索。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