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都是共产党员 儿孙均成岗位楷模

李向阳一家三代合影


  即将迈入“古稀之年”的李向阳是一位从德州学院退休的老干部,在教育岗位上奋斗了一辈子,他始终牢记父辈“爱党、爱国、爱民”的红色革命精神,也将“舍小家,顾大家”的责任担当深深根植到儿孙的心中。也正因这代代相传的家风,让一家三辈均成长为工作岗位上的楷模,相同的姓氏、相同的共产党员身份成为李向阳最为自豪的荣耀。


  父辈一生报国,“种下”红色基因

  1937年,日军占领德州,父亲李玉岐的两位兄长相继牺牲在抗日的战斗中。1946年,李玉岐怀揣着满腔的卫国热血加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中,先后参加了洪山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在南征北战的十余年里,两次荣立二等功,三次荣立三等功。在1955年谢绝一切优待,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带着感恩和回报的心态返乡,全心投入到农业合作社的创办中。
  在李向阳的印象里,父亲几乎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他一门心思想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不惜将转业费拿出来打井,将爷爷种的大树砍倒为孩子们建学校。家里曾一度埋怨他是“爱国不爱家的人”,可却也从没有人真正阻拦。“他从未给我立过什么规矩,甚至无暇顾及对我的教育,却用实际行动为我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说,父亲认死理,坚信“有国才有家,国富才民强。”所以即使家中清贫,他仍是全力以赴地为乡亲们谋发展,村子里无论男女老少,无一不对父亲敬佩有加。李向阳在耳濡目染中也树立了爱国、爱民的红色价值观。


  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践行父辈信念


  1970年,李向阳参与原陵县三刘桥闸的修建工作,工作中的他严格要求自己向父亲看齐,工作积极奋进,即使因公受伤也坚持不下一线。这种在年轻人中拔尖的突出表现使他深受干部职工的好评,因此被党组织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员。
  1982年,他走出师范校门,在陵县教育局任职,并参与到农村中小学设施建设的工作中。他主动下村普查,冒着严寒酷暑跑遍了全县1059所小学,22所完小,135所联办中学。从摸底到检查再到最后的验收,平均每所学校李向阳都跑了至少三趟。期间,他和同事冒风雪去赵宅乡检查危房,汽车轱辘在结冰的窄路上打了滑,连人带车便翻进了深沟里,多亏路旁的大树将车拦腰托住,这才使两人幸免于难。
  经过长达八年的努力,村子里的学校一间间焕然一新,李向阳也被授予了“全省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作先进个人”的称号。后来,工作几经调动,他也先后在不同单位任职,却始终未离开教育岗位,也从未改变过为岗位奉献的初心。潜移默化中他延续了父亲“奉献、进取”的事业心,在祖国日益强大的时代,不断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儿孙承袭担当精神,发扬优秀家风

  两代人奉行的“人生在世,事业为重”的教诲,承袭到儿子李攀峰一代时,已不再需要上战场,也不必再投身农村的基础建设。但他依然在岗位上任劳任怨,在最需要他的地方尽心竭力。
  近年来,国家倡行“依法收税,为国聚财”的方针,在国税岗位任职的李攀峰多次带队参与省级大型企业税收检察,曾深入某大型企业,查实虚开增值税发票,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为国家挽回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因工作繁忙,小孙子李抱朴的上下学接送曾一度是家中的难题,可李攀峰却从未因此耽误过一天工作,通过让妻子调班、休息日加班的方法来解决困难。
  一家人的朴实和担当一点一滴地被年仅八岁的小孙子记在心上。曾经,一名同学因未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却向父母谎称遭到老师打骂。不明原因的家长找到课堂上与老师发生了口角,一时间被冤枉的老师百口莫辩。就在同学们吓得不敢出声时,作为班长的李抱朴勇敢地挺身而出为老师作证,并将闯祸的同学拉到一边耐心劝导,这才化解了僵局。
  说起对儿孙的教育心得,李向阳说:“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能做的是给他更多尊重和引导,帮他建立正直自信的人格。”他始终尊重儿孙的意愿,相信他们的能力,仅是把自己当做一个稍有经验的长者,在需要时给予后代指导和建议,大多时候只管做好自己的事,用实际行动为他们提供榜样。他认为,这才是对后代最好的扶植。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畅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