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保和老师见证教育变革

从“满堂灌”到“魏氏教学法”;从“一根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到声光电一体;从每月工资不足60元到现在的4600元——

“魏氏教学法”,从不被认可到备受推崇

1986年7月,魏保和22岁,刚刚师范毕业,被分配到齐河县南北乡(今属晏城街道)北位中学,担任语文老师。
初为人师,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每天积极备课、上课,整天琢磨着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当时教学还是“满堂灌”,魏保和非常反对这种方式:“老师讲得再多,学生们‘消化’不了,管什么用?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 ”
一次,乡教委组织听课,其他教师都是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而魏保和却只讲了半节课的时间,其余时间进行“师生互动”。结果,“评委”一致认为:魏保和不会上课。
听到这样的评价,魏保和心里很不是滋味,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对“满堂灌”的态度。从那以后,魏保和更加认真地研究教材,改进细节,2002年,他的第一篇教育教学文章《把时间还给学生》在《山东教育科研》杂志上发表,受到大家的肯定,他坚持的“老师少讲精讲、学生多说多练”,被誉为“魏氏教学法”。目前,魏保和在报纸上刊发200余篇教育教学文章,出版了2部教育专著。

“旧石器遇上高科技”

2003年,学校推行多媒体教学,魏保和不以为然。
“咱老师上课,凭的就是‘一根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弄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有啥用! ”
然而,学校里下了“死命令”。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也只得硬着头皮搞下去。
当时,他正讲到朱自清的散文《春》。平时一节课就能讲完,这次光准备课件就用了两周。
“那时,刚接触电脑,打个字都费劲儿,还得学着在网上搜索材料、制作幻灯片……教书近20年,头一次感觉自己啥也不会了。真是‘旧石器遇上高科技’! ”魏保和常这样调侃。
不过,那次讲课的效果却是魏保和意想不到的。
一上课,学生们就被声光电一体化教学方式吸引住了,就连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也瞪起眼睛,支棱着耳朵仔细听。他提出的每个问题,学生们都会热烈地响应。
“咱这观念落伍了,科技在发展,咱这教学手段也得跟上时代步伐。 ”魏保和感叹。

工资涨了80倍,从单身宿舍搬进“大三居”

谈起以前的生活状况,魏保和就一个字:苦。
“刚参加工作,每月工资就56块5毛钱。两个老师住一间屋,既是宿舍又是办公室。 ”魏保和说,“结婚后,一直挤在单身宿舍里。冬天没暖气只能点蜂窝煤,几乎每年都会中煤毒。 ”
日子苦点,克服克服就过去了,最令他痛惜的是孩子们因为贫穷而辍学。
当时,班上一个姓耿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家里生活困难,无奈要放弃学业。魏保和多次找到家长做工作,最终无功而返。 “从初一到初三,一个班差不多有一半的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辍学。 ”每当回忆起这些,他总是惋惜不已。
而今,魏保和每月工资4600多元,比30年前涨了80倍;在县城买了一套“大三居”,夏天吹空调,冬天有暖气,再也不为中煤毒而担惊受怕。最令他开心的是,基本上再没有学生因为贫穷而辍学。
□本报记者 王秀青 本报通讯员 郑军 田彬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