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般变化一“路”牵

农村公路桥梁

    今年45岁的侯中原是平原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从事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工作已有20多年。 4月29日,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公路养护现场。他说,自己不仅亲眼看着平原的农村公路一天天延长,更亲身参与了很多施工。
    1993年8月,在济南石化经济学校毕业后,侯中原来到平原县交通运输局工作。那时平原县公路等级低、路面窄、总里程只有130余公里,全县仅有平尹、平苏、平腰3条县道,乡镇、村庄之间基本都是土路。
    因当时机械化水平低,所以大部分工作全靠人力。侯中原带着11个人,开着两辆拖拉机和一辆容量0.9吨的沥青油罐车从事公路建设、养护工作,而铺沥青无疑是最难的活儿:沥青温度越高,拌出来的填料就越好,铺设的路面质量也越好。滚烫的沥青从油罐车倾倒出来,温度高达150摄氏度以上,工人们挥舞着铁锹将沥青铺洒到路面基层上,铁锹必须也是加热的,否则沥青就会粘到上面。
    “高温的夏天中午是最好的施工时机,气温越高,太阳越毒,施工人员就越高兴,我们还要常年带着柴火,用来烘烤沥青罐。 ”回忆起当年的施工场景,侯中原说得热情洋溢,那时技术工人严重缺乏,整个局里但凡懂行的都是人尽其用,谁精通公路工程知识,就必须参与到工程建设中,10来个技术人员都是宝。当时的修路资金多是乡镇和村集体自筹,施工工人也由修路的乡镇进行号召动员,常常都是五六十人至百十人。记得在修建自来水厂到桃园街道的公路时,乡里号召200多人参与修建,沥青拌合、摊铺都是靠人工,5公里的路程硬是干了6天才完工。
    农村公路全面铺开是从2003年开始的。为确保公路建设质量,局里成立了源通公路工程公司,引进了工程师等50余名专业人员,并购进了沥青混凝土拌合站、压路机等大型机械16台。有了这些高级设备,施工优势一下子显现出来:在修建平腰公路五里庄北到周盖子桥路段时,在不破坏原有路面的基础上,运用冷再生新技术,滚轧白灰、水泥、碎石,不到40天就完成了67公里的修建。
    2012年,平原县抓住全省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建设机遇,大力实施网化工程建设,当年底工程圆满完工,总计完成投资3.177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837公里,桥涵285座,全县100%的村庄实现街道硬化。目前,该县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2100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215公里。
□本报记者 李静 本报通讯员 王芳 谢剑楠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