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鲁"力|南茶北引六十载富农兴村

新华社济南5月22日电(记者吴书光、陈国峰、王越)山坡上400余亩茶园,春芽吐新绿,清气满山。72岁的李宜锋依靠自家半亩茶园卖鲜叶实现了“零花钱自由”,他说,“老两口一个春天能收入5000元。”

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日照街道一茶园,茶农李宜锋在查看春茶质量(4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李宜锋是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日照街道上李家庄子村村民,亲身经历了他们村1966年以来的种茶历史。“最初是集体管理,后来分产到户。老百姓尝到甜头、积极种茶。”李宜锋说,他们村现在是茶叶专业村。

2019年12月,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山东省早年不产茶,但是茶叶消费大省,历年从南方大量购进茶叶,喝茶品茶风盛行。为缓解供需矛盾,20世纪50年代后期,山东省选择在自然条件较好的东南沿海青岛、日照等地零星试种,形成“南茶北引”,让生于南方的“嘉木”扎根齐鲁大地。目前,山东茶园面积达到40余万亩,年产量3万吨,年产值达到40多亿元。此外,中国茶也在西藏、新疆、陕西、河北、辽宁等地区成功种植。

在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浏园茶叶基地,茶农在采摘春茶(4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初夏的日照岚山区碑廓镇浏园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满园飘香,山林中夹杂的低矮茶树。茶园负责人刘波自豪地说:“2006年以来,我们陆续种植了黑松、侧柏、桂花、玉兰等六十多种70万棵树,360亩茶园仅占山林总面积1080亩的三分之一。”

目前,这个茶园从绿茶起步,慢慢发展了耐保存的黑茶、白茶,不仅丰富了产品,也提高了投入产出比。刘波说,北方茶园每年10月需要施肥封园,次年谷雨节气后才能采茶,茶叶经霜沐雨,更有滋味。

记者了解到,茶产业已成为岚山区主要农业特色产业,茶园总面积达16.2万亩,有2.8万余户茶农。全区茶叶平均亩产值超过8200元,茶产业销售年收入达28.8亿元。

岚山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陈为全介绍,岚山区将茶产业作为富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用资金、项目、技术等多种方式支持茶产业建设。

随着这里的第一代茶农老去,越来越多的“80后”和“90后”新茶人回乡投身茶产业,念活了“新茶经”。

在日照东港区厉家顶子村的山坡上,坐落着“80后”茶人张永兵的260亩茶园。今年是他大学毕业几年后回村侍弄茶叶的第11个年头。

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日照街道瑜山茶场,张永兵在查看新茶质量(4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张永兵是一名“茶二代”:“老茶园建于1990年,在父亲的精心操持下,面积发展到近百亩。”

“如今的茶园管理起来轻松多了。”张永兵介绍起茶园的科技含量。茶树是新品种,用上了水肥一体化,引进了田间管理机、移栽机、除霜机等新装备。目前正与高校合作研发采茶机器人。

与日照市比邻的临沂市莒南县也是最早开展“南茶北引”的地区之一,茶园面积约5万亩,其中洙边镇3.2万亩。考虑到绿茶品牌较多,莒南县在发展绿茶的同时,也探索错位发展,大力推广“莒南白茶”。

4月22日拍摄的雪尖茶业公司一角。 新华社记者 吴书光 摄

31岁的胡光文在莒南县洙边镇从事茶产业,其所在的山东雪尖茶业有限公司有1600亩茶园,其中在洙边镇有茶园400余亩。他对茶产业发展信心满满:“去年产值有三四百万元。年轻人做茶有优势,品牌意识,市场意识更强。比如我们推的‘豌豆鲜、板栗香’,可以个性化定制,加上电商销售、小包装白茶等,更受年轻人欢迎。”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