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丨第十一届中国•山东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会暨首届人才发展大会将于10月14日至30日举办

今天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第十一届中国•山东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会暨首届山东人才发展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为深入实施“人才兴鲁”战略,打造新时代人才聚集高地,吸引更多海内外高端人才来鲁创新创业,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定于2020年10月14日至30日举办第十一届中国•山东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会暨首届人才发展大会(以下简称“第十一届海洽会暨首届人才大会”)。

一、基本情况

“海洽会”源于2001年4月在青岛、威海举办的“海外百名博士创新周”,每两年举办一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搭建了山东与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对接的重要平台。山东通过“海洽会”平台引进海外留学人才5000余名,高新技术项目3500多个,落户留学人员企业800多家,这些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分布在全省各个行业领域,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海洽会”也与大连“海创周”、广州“海交会”并列为全国三大以引进海外人才为主的高端人才交流活动。按计划,今年将举办第十一届“海洽会”。今年初,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人才兴鲁”行动打造新时代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提出召开人才发展大会,旨在深入推进人才强省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推介“人才山东”品牌,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促进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大力宣传山东人才发展环境,我们报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将第十一届“海洽会”与山东首届人才发展大会融合举办,“抢抓机遇,多揽才”,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办会思路及创新举措

第十一届海洽会暨首届人才大会由省委、省政府主办,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共同承办。大会围绕我省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部署,突出“汇聚海内外智力、助推高质量发展”主题,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建设智能化网络信息云平台,常态化开展人才对接交流活动,健全完善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与海内外高端人才信息交流、资源共享、项目对接的长效机制,打造永不落幕的“海洽会”。从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一)提升了大会层次。将第十一届“海洽会”与山东首届人才发展大会融合,并首次以省委、省政府名义主办,凸显“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着力体现山东引才的满满诚意,确保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持续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

(二)建立了常态化的引才机制。充分发挥省留学人员协会、高层次人才促进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作用,精准对接引进急需紧缺的优秀人才。开发建设智慧云平台,遴选“双百”引才渠道,常态化开展人才对接交流活动,实现线上、线下双向互动,建立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与海内外高端人才信息交流、资源共享、项目对接的长效机制,打造永不落幕的“海洽会”。

(三)调动了各部门引才的积极性。前期,我们面向16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征集特色引才活动,截至8月底,共征集到各类活动68项。在此基础上,按照面向高端、体现特色、突出实效的原则,精简压缩至38项,包含引才推介、论坛会议、招聘求职、交流洽谈等,拟在开幕式结束后,利用2周的时间集中开展,充分发挥大会品牌效应,凝聚各方合力,在全省持续营造引才良好氛围。

三、主要活动安排

(一)大会开幕仪式。定于10月14日上午9:00在山东大厦金色大厅召开,届时将发布人才发展蓝皮书、“十强”产业人才开发路线图,揭牌山东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同时,还将举办山东人才发展战略论坛,围绕“人才·产业·发展——十四五山东人才发展全面开创之路”主题,邀请知名专家学者,研讨如何完善政策、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吸引更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山东创新创业,为“十四五”时期山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二)线上、线下系列引才活动。集中在10月14日至10月30日举办,包括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两大类。其中,规定动作主要指各市的引才宣讲,旨在发挥大会品牌效应,通过智慧云平台,面向海内外在线开展不少于1次的集中宣讲,涵盖各市引才政策、产业结构、服务措施等,在线对接交流海内外博士后、留学人才等,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自选动作包含各市、部分高校特色引才活动,比如“选择济南·共赢未来”校企地合作论坛、“智慧青岛·魅力山科”人才引进交流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安排,集中招揽海内外优秀人才。

(三)常态化引才活动。大会闭幕后,我们还将持续开展引才活动,比如举办首届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以赛代评的方式,鼓励留学人才来鲁创新创业。建立与海内外高校和人才组织稳定的联系渠道,为常态化引进留学人才搭建平台。也欢迎社会各界关注我们,联系我们,加入我们,在全社会凝聚引才合力,打造永不落幕的“海洽会”。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