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公堤口村:陈公古堤上的千年村落

古老的国槐再吐新芽见证着陈公堤口村今昔。

 

在于官屯大桥正对北桥头的三岔路口中央,星河湾小区的西南方,有一棵300多年的古槐。几百年来,这棵国槐历经沧桑,多次遭火,树干中空如洞,但依然枝繁叶茂,默默生长在车水马龙的路口中央。
陈公堤口村72岁的村民张树森说:“这棵古槐树是村民们记忆中不能抹去的一部分,它见证着老村的前世今生,也是现在老村唯一的遗留。”

  □记者 孙向林 通讯员 吕晓林 摄影报道


  1、“古堤芳草”美景的隐约记忆

根据《陈公堤口志》记载,陈公堤口村名中的“陈公”指的是宋朝庆历年间的郑国公陈尧佐。这个宋朝的高官陈尧佐是四川阆中人,从未在德州任职,他又怎么会与陈公堤口村扯上联系呢?
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河南滑州黄河决口后,宋真宗慧眼识珠,亲自点将陈尧佐担任河北转运使,兼知滑州,治理黄河水患。当时陈尧佐披着孝衣到了治黄一线,亲自巡查堤防,查勘水情,询问水工和当地百姓,研究制定治水方略。
陈尧佐抵达决口现场时,黄河堤岸因水位过高,已是“浸如堆泥”,不能直接夯实加固,必须首先减轻洪水的冲击,才可筑堤。于是,陈尧佐亲手绘图,监督“造木龙以杀水势”。“木龙”是一种形状像“木梳”的防汛拦水工具。据《宋史》记载:“(木龙)凿横木,下垂木数条,置水旁以护岸。”
陈尧佐采用了以木龙减消水势,而后以“埽”(旧时治水,用柳枝、秫秸、草扎成,并填以土石的防汛工具)填充土石的固堤方法,修筑河堤。这样节节推进,县县相连,筑成了一条长堤。这条大堤起自滑州,经东昌(今聊城)、临清、夏津、恩县(今平原县恩城镇)、德州等州县,逶迤绵延长达千余里。
这条大堤筑成后,黄河重回故道,滑州以下诸多州县百姓又恢复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为预防黄河泛滥起了重要作用。对陈尧佐的这一功绩,滑州下游百姓都互相传颂,因此这条大堤在当时被称为“陈公堤”。据《宋史·河渠·黄河》载:“(陈尧佐)又筑长堤,人呼为‘ 陈公堤 ’”。
大堤建成后,德州开始有人搬到大堤上建房居住,长期以往形成了一个村落,又因为古德州城通往济南的一条官道途经此村,与陈公堤形成一个交叉口,于是这个坐落在大堤路口的村子就被人们成为“陈公堤口村”,至今已近千年。“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一堤突兀而起,蜿蜒南北,形似游龙卧野,其景甚为壮观。堤上林密草深,闲花点缀,凭高望远,悦目怡心,小景着实宜人。” 所谓的德州十景之“古堤芳草”,说的就是明代时期陈公堤上的美景。
在张树森的记忆中,大堤高4至5米,顶宽6至8米,大堤上有着成片的酸枣林,年幼的他和小伙伴们,在酸枣成熟的季节,在宽阔的大堤上嬉戏打闹,采摘酸枣。儿时甜美的回忆到上世纪70年代岔河开挖就再也无处寻觅。

  2、上世纪两年水稻种植救了村里人

作为农业大市主城区的一个城郊村,陈公堤口村曾经也以农业生产为主。在张树森的记忆中,1964年、1965年两年这个村子在大堤西洼地种植水稻印象最深。“农业学大寨”是上世纪60年代开展的一场运动,而陈公堤口村学大寨运动是从1964年开始的。时任党支部书记的何鸿儒从山西大寨、河南红旗渠学习归来后,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战天斗地夺高产”的口号,不仅学习大寨的先进经验,而且在村西盐碱洼地进行土壤改造,尝试种植水稻。
作为南方农作物,水稻在我市并无耕种历史,更不用提什么种植经验。陈公堤口村当时创新成立了一个水稻培植种植技术小组,张树森就是这个小组的成员之一。“我们都不是农业技术人员,也不懂得科研,就是靠种田的经验硬‘憋’。技术组的人没有技术指导,在自家的土炕上培育秧苗,没想到还真成功了。”张树森说。
据张树森回忆,特别是1964年夏、秋两季,德州连降暴雨,粮食除了村西堤下的洼地水稻田没有受灾,村东南堤上的田内几乎颗粒无收。当时,全村三个生产队,1队和2队种植水稻各100多亩,3队种植200多亩。陈公堤口村共种植水稻400余亩,平均亩产到了400多斤,在当时德州市是独一无二的创举。然而,遗憾的是,当年水稻种植只坚持了2年就因为种种原因停止了。“也多亏了这两年水稻丰收,否则我们村那两年就得挨饿。”张树森说。
除了种水稻,陈公堤口村的西瓜同样留给了张树森甜蜜的记忆。
德州西瓜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誉为德州三宝之一,其实陈公堤口村也是德州西瓜的主要产区之一。上世纪70年代是这个村西瓜种植的高潮期,三个生产队每年大约种植40多 亩 西 瓜 ,亩 产7000-8000斤。当年,每到瓜熟季节,陈公堤口的村民就会把地里丰收的西瓜送到火车站、运河码头,车装船载,热闹非凡。

  3、从烟墩堤口同乐会到省十佳庄户剧团

陈公堤口村地理位置重要,被称为德州的南大门,交通四通八达,过往客商也给这个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而在张树森的记忆中,村里的戏曲团队一直很有名,他小时候经常跟着村里的剧团到城里看演出。
特别是1946年德州解放后,村民们自发成立了“烟墩堤口同乐会”。张树森解释,陈公堤口村在明朝“靖难之役”时,因为位置重要,曾经设置了一个狼烟台,因此当时的陈公堤口村也被叫做“烟墩堤口村”。“我小时候还记得家门前有一个直径40多米、高四五米的土堆,老人告诉我那就是曾经的狼烟台。”张树森说。
当年同乐会演出的剧目以河北梆子为主,张树森印象最深的是《老少换妻》在德州市工人俱乐部演出的场景,当时获得满堂彩。
1957年,陈公堤口村成立了新光农业合作社,并建立了新光社文艺队,这时作为年轻演员张树森开始在文艺队内参与演出。2000年,陈公堤口村委会成立陈公堤口群艺社,后更名为陈公庄户剧团,至今十分活跃。
60多年来,陈公堤口的曲艺团队从烟墩堤口同乐会、新光文艺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陈公群艺社到陈公庄户剧团,在重要的节假日不仅在本村演出,还在周围十几个村庄,甚至到宁津、平原、陵县、河北故城演出。2006年,山东省文化厅授予陈公庄户剧团为“山东省十佳庄户剧团”。
随着城市的扩张,陈公堤口村成为一个城中村,2009年起,开始进行城中村改造,目前,老村已经不存在,村民们搬进了现代化的星河湾小区。今年3月,陈公堤口村的新居星河湾小区还入选了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公布《2013年山东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奖项目名单》,荣获“山东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全市唯一入选的住宅项目。如今,陈公庄户剧团每周五、周六下午,都在星河湾小区广场上载歌载舞,演绎着今天的幸福生活。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