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赵:商道一脉传承

前赵村历史博物馆。

沙盘上的前赵村老村

前赵村的新居三和竹园小区。

  □记者孙向林
三年前,在城区北外环南侧,德兴大道和湖滨大道之间就是有600多户人家的前赵村,干净的街道,一排排规划统一的二层小楼,街头林立的各种商店,曾经让周围几个村的村民羡慕不已。
2011年10月27日,随着前赵村最后一批100户居民也搬迁上楼,前赵村老村结束了它的使命,老村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较早在城里创办集体企业的村庄

提起前赵村的历史,周围村的村民都知道,这个村的村民思想比较“前卫”,在大锅饭时代村里很多人就开始做小生意,集体企业发展的也比较早,是周围有名的“富裕村”。
据现任于赵社区党支部书记赵广海回忆,上世纪70年代,前赵村最有名的就是卤水豆腐,周围十里八乡对前赵村豆腐赞不绝口。那时候,每天早上天还没有亮,前赵村就热闹起来。村民们推着小推车,或一个人,或夫妻俩,或父子俩,相约到城里卖豆腐。除了个体经济发展的好,当时村里已经有了集体企业,例如骨胶厂、炼铅厂等。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村里的一块荒地被一家企业买走,村两委班子决定用这笔资金进城办村办企业。
1986年,前赵村投资80余万元,在今天马市街联合医院路东盖起了一片两层小楼,开办了村办集体企业——居欣宾馆,赵广海就曾经在宾馆做过登记员。前赵村成为当时德城区城郊村农民进城开办集体企业的排头兵。“宾馆尽管没有给村里带来太多的经济收益,甚至到了1996年转卖给了个人。但是,宾馆给村里培养了一批‘能人’,曾经在宾馆工作过的好几个人,如今成了村里的百万、千万富翁。他们都得益于当年在城市经营宾馆时开阔的眼界和经营经验。”赵广海说。
上世纪90年代初,前赵村的玻璃店几乎垄断了德州城区周围的玻璃零售市场。村民赵建国是村里最早的代理商,秦皇岛的玻璃运到前赵村,再由这里分散到城区和周围乡镇。在赵建国的带动下,前赵村玻璃店林立。后来,有些人的经营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个产业没能做大,绝大多数人都转行了。
上世纪90年代末,赵广海又成为村里致富带头人之一。他在市里经营了一家不锈钢加工企业,效益不错,还带出去十几个人,他们后来都成了村里的富户。直到2004年,赵广海被村民选举为村主任,他才回到前赵村。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前赵村村民一直没丢经商的传统。

  把老村庄的记忆带进新居

如今,前赵村曾经商店林立的“盛景”已然成为村民的记忆。
三和竹园小区漂亮的楼房、假山、小桥,正对小区大门,一条东西走向人造小溪,水清澈见底……单单从小区优美的环境来看,再也找不到农村的踪迹。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小溪南岸的石块有些特别,它们是圆饼一样磨盘石和曾经打麦场的石碌碡,颇有些韵味。小区村民说这些都是拆迁时村民扔掉的,小区建设的时候设计安放在这里。
2005年,天衢工业园开始实施北扩战略,以赵广海为书记的村两委班子意识到,前赵村早晚要像城中村一样进行改造。为此,赵广海倡议对前赵村的历史、老村的记忆进行保护和记录。新区门口小溪南岸的那些磨盘石和碌碡,其实就是当时为了给村民留下一些记忆,赵广海安排人专门从各家各户收集到一起的。
意识到老村可能永久消失后,赵广海首先从赵氏家族族谱修订做起,那是自民国三十年赵氏族谱修订后的第一次修订。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韩、叶等家族也开始对家谱进行修订。随后,他组织人员开始编写前赵村村志,到2010年,村志编写完成,成为附近最早有村志的村子。
2011年11月,随着三和竹园小区首期108户居民入住,前赵村也开始拆迁。村民们搬迁那天,赵广海拿着一部数码相机在村里转。他要用相机记录下这历史性一刻。
其实,在2010年,赵广海就和村两委成员商量着还做了一件事,他们从济南请来了一个影视公司,给即将拆迁的老村拍了一部纪录片,把老村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一草一木,风俗人情都记录到镜头中,并制成了光盘。但是,直到现在全村所有600多户村民全部上楼,老村基本拆除完毕,赵广海还没有将记录老村的光盘分发给村民。“现在村民们刚上新楼,兴奋不已,对于老村子的留恋和纪念意识还不强,我要再等上一两年再发给村民,这样他们会更加珍惜。”赵广海说。
新村三和竹园小区建成以后,在村委会一楼,前赵村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历史博物馆”,这里有村里赵、叶、张、韩四大家族的族谱,有自抗日战争以来村子的大事记……屋子最中央还有一个沙盘,沙盘上一个写着“前赵村”的小牌子,成为如今村民们能够见到的带有老村村名的唯一物品。

  幸福生活的新起点

如今,曾经的村庄已经成为回忆,搬进新居的前赵村村民,经商的传统并没有丢。
春节后,赵广海就让人在小区大门口的电子显示屏上打上了流动字幕“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年轻人干事创业正当时……”为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走出去创业,村委会还在春节表彰大会上增加了一个“创业标兵”奖。
“创业标兵不一定有多大的企业,关键是看创业的精神。”赵广海说。
32岁的韩秋良成为村里评选出的首个青年“创业标兵”。13年前,韩秋良的父辈在村里成立了一家水泥预制厂,规模不大,前两年韩秋良从父亲手中接过企业,并实现了快速发展。“我的企业能有现在的规模,可以说是随着社区的壮大而不断成长的。我在二屯镇建起了新厂,当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时,我都会自豪地说‘于赵社区的’。”韩秋良说。
于赵社区居民的这种自豪感来自于社区雄厚的经济基础,集体经济成为打造幸福社区的牢固根基。
自2005年天衢工业园的北扩东展战略以来,于赵社区前赵村两委班子,把老村周边的坑塘、废弃地变成了社区的致富优势,先后有6个小型招商园,1个铝材市场,近6万平方米的厂房、车间拔地而起。如今,包括台湾元茂纺织、山东克代尔啤酒厂、山东格瑞德空调、国家粮食储配库、化肥储备库、棉花储备库在内的40余家企业入驻,仅此社区年租金收入就达200多万元。依托社区建设的机遇,村集体控股,村民参股,前赵村成立了建筑公司、水泥搅拌站等7家村集体企业。
如今,一个流传在居民中的顺口溜很能表达他们的喜悦:“汽车开到家门口,户户吃上自来水,家家住上小洋楼,出门就能逛超市,网络电视看不够。”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