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兰香:残疾缝纫女爱心裁剪美好生活

     一个跛脚的残疾妇女,白手起家,从一台缝纫机开始,发展到今天拥有300多台专用缝纫设备、近300名员工的制衣公司,产品远销阿富汗、沙特和韩国等。这位拥有坚韧执著、永不服输性格的妇女名叫郭兰香,她用勤劳和爱心,裁剪出一幅美好生活的画卷。

身残志不残,“缝纫女”开办服装厂

     郭兰香出生在夏津县白马湖镇付庄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4岁时,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经多方治疗无效,致使左下肢落下终生残疾。17岁那年,郭兰香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不甘被生活压倒的她,决定学习一项技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她远赴哈尔滨学习服装设计,通过两年的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学会了服装设计和服装制作。

     学成后,郭兰香回到了家乡,在村子里办起了一家小规模的服装加工厂。有集市时,就去集市上摆摊揽活,集市散了后就回到店里加工。尽管挣钱不多,但只要有残疾人来做衣服,她只收成本,免费加工。别人都说她傻,但她总是一笑置之:“我是一个残疾人,我能深切地体会到残疾人的痛苦,能为残疾朋友做点事,我很高兴!”

为让更多人就业,她办起缝纫学校

     1986年,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她来到夏津县城,开了一家服装加工店。凭借着精湛的手艺和诚信的服务态度,服装店越做越红火。这时,郭兰香把村里贫困家庭的孩子和附近村子里的一些残疾人免费招收为学员,手把手地教他们裁、剪、缝等手艺。

     来学习缝纫技术的人越来越多,服装店显得越来越拥挤。于是,郭兰香产生了开办一所缝纫学校的想法。这样既能满足学员学习的需求,还能让残疾朋友和下岗职工掌握一技之长,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家人得知她的想法后,都非常支持。但是,问题又出现了,开一所缝纫学校,需要很大的投资,而以她当时的经济状况,根本不可能办一所这样的学校。“那些难熬的日子就跟演电影似的,但无论多么难,我也没有放弃。为了办缝纫学校,我去银行贷款,找朋友借钱,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回忆起往事,郭兰香柔和的笑脸中透着坚毅。1987年,郭兰香开办了夏津县首家缝纫技校。创业之初的艰难非但没有吓倒她,反而更坚定了她对理想不言败、不服输的信心。

     虽然缝纫技校的经费很紧张,但是郭兰香还是作出了一个“强硬”的规定:下岗职工收半费,残疾人不收费,她的做法受到学员们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办学期间,技校还与全国各地大型服装厂签订协议,大批毕业生被输送到北京、广州、深圳、青岛等各大城市的大型服装厂工作。

走上富裕路,仍心系残疾人

     经过多年的打拼,郭兰香富了,可她从来没有忘记社会上最困难的残疾人群体。2006年,郭兰香又在家乡开办了一家服装厂。这一次,倔强的郭兰香又作出了一条特殊的规定:服装厂的残疾工人,每月都拥有与当月健康人平均工资等值的固定工资,每年年底双补贴,逢年过节,福利是健康人的两倍。

     在郭兰香的帮助下,先后有40多名残疾人来到她的服装厂工作。李淑玲是其中一名工人,她是一个左下肢残疾的姑娘,以前的她,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流,还总是把自己关在家里,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郭兰香得知这一情况后,多次到李淑玲家给她做工作。终于在郭兰香的耐心劝说和引导下,李淑玲走出家门,来到了服装厂工作。李淑玲感激地说:“是郭老师的帮助,让我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郭老师就是我们的贴心人,有啥事我们都喜欢跟她说!”

     现在,在郭兰香的打理下,服装厂的经营状况良好,产品还远销到海外。谈到未来,郭兰香有一个心愿,她希望组建一个残疾人就业基地,为更多的残疾人找到自己的就业岗位,让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拥有和健康人一样美好的生活。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