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张云晓:红军诗人挥笔抒写长征路

  ■红军档案姓名:张云晓 
  出生年月:1922年1月
  “长征途中,再险的风浪都挡不住红军,再高的山峰也难不倒红军。”10月24日,中华民族抗战胜利博物馆馆长、“旗帜哥”邵建波在沈阳探望了今年94岁的张云晓,通过回忆长征红军过雪山草地时的衣食住行等细节,阐释了红军战胜困难的动力之一:“希望的目光总是注视着胜利的明天”。


  “长征是与时俱进的教科书”

今年94岁的张云晓出生于四川省通江县,1933年4月,年仅11岁的他参加了红四方面军。抗战爆发的第二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0月24日上午,“旗帜哥”邵建波探望张云晓老人时,他拿出了自己创作的,反映红军长征历史的叙事诗集《诗的红飘带》:“长征是一所精神宝库的最高学府,是与时俱进的教科书。”
《诗的红飘带》不是张云晓的第一部作品。多年来,这位被称为“红军诗人”的长征亲历者用手中的笔作武器,用长诗的形式记录着长征,宣传着长征,歌颂着长征。他说:“这是从战火硝烟中走过来的红军战士的历史责任。”
1933年,川陕苏区红军在川北通江县建立了革命根据地。那年4月,11岁的放牛娃张云晓失散多年的二哥张志成突然回来了。原来,二哥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没了父母,吃不上饭的张云晓就跟着二哥跑到红军驻地,坚决要求跟着部队走。由于他年纪太小,红军没有答应。一心一意要参加革命队伍的张云晓就光着小脚丫拼命地跟着队伍跑,足足跟了三天,终于感动了连长,成为连长的勤务兵。
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后,三次过草地、翻越多座雪山。部队行进在冰天雪地、草地泽国,遇到了极端严重的、非常人所能忍受的重重困难。年仅13岁的红军宣传队员张云晓虽然精疲力竭,但他仍咬紧牙关和战友们一起战胜了“如山似海的艰难困苦”。


  皮带枯草根都是充饥的美食

红军过雪山草地,历尽人世艰辛,每行走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毅力。但红军战士们始终坚信“革命总有一天会胜利,党是能够领导我们走出雪山草地,过上好日子的”,这个动力像奔腾的洪流一样推动着红军战士奋勇向前、生死与共,征服了雪山草地。张云晓说,红军在雪山草地里如何生存,如何解决衣食住行是他记忆里最深刻的镜头。“皮箱、皮包、皮鞋,枪带、腰带、裤带,烧糊刮洗煮野菜,能吃的都往肚里塞,把饥饿埋葬,让困难倒台,这就是红军的能耐。”张云晓回忆,红军过雪山草地前,尽管筹集了一些生粮、熟粮和牛羊,但数量很少。过了两三天,就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早午晚三顿饭的用量,陆续由个人三两、二两、一两、半两逐渐地减少,直到米面全无。
部队行进的路越来越长,粮食越来越少,到全部吃野菜时,红军就以分队为单位做饭。张云晓告诉记者:“当时锅里煮的全是野菜,真想在里面放点粮食,哪怕能闻点粮食味,也能增加食欲呀!”于是,大家把装过炒面或生面的袋子翻过来,一节一节地抖一遍,十几条袋子可以抖出大半碗;用牙刷刷一遍,也可以弄一点面下来;最后用小刀把因雨水、汗水打湿粘在粮袋上的一层嘎巴,一块一块剔下来,放到碗里用凉水泡开。这些办法可以使野菜汤里有点粮食的味道。“实际上,饿极了,什么都是美食,吃得比什么都香。”张云晓说。
他回忆,牛身上的全部东西都是有用的:牛粪晒干可以烧,牛毛可以捻线搓绳子,其余的部分(包括骨头)都要全部吃掉:牛蹄看起来不能吃,其实用火烧透,把外面的一层硬壳、里面的一层软壳敲掉,切开煮软就可以吃了。有的人把一根骨头背好几天,先是用它熬汤、煮野菜,然后烧焦啃着吃;至于牛皮,不仅才剥下来的生皮要吃,就是牛皮制品如腰带、鼓皮、鞋底、口袋、枪背带等,也都要吃。吃的方法是:先烧一下,刮去焦层,再用水煮,软即可食。


  不停留,铁脚踏过艰难险阻

张云晓记得,翻党岭山前部队动员说:上山不准说话,不准停留,更不准坐下休息,一定要坚持往前走,走不动的就是推着、拉着也要走。否则,一旦坐下,就可能永远留在雪山上。“走到雪线以上时,雪越来越深。山顶积雪终年不化,在太阳照射下,反射的光照得眼睛又花又痛。部队严格按规定执行,到山顶约走了三四个小时,走得口干舌燥,心跳气短,腰腿无力。但硬是一步未停,上了山顶,然后连滚带爬地往下走,到雪线以下才休息。”张云晓告诉记者,长征途中最缺少安全感的是水草地,下面是深不可测的烂泥,表层是厚薄不均的草皮。草的下半部分泡在像碘酒那样黑黄色的水里,水深处没膝,浅处淹脚。一眼望去,茫茫无涯。
行军时,人畜分进(前面各有带路的)。后面的人一定要踩在前面人走的脚印上,这也是动员时讲的一条严格规定,如有违犯,轻者批评,重者处罚。之所以如此严厉,就是为力求避开“人陷不见头,马陷不见颈”的绝境。开始没有经验,看到人马陷入草地,战士们心急火燎,束手无策。后来总结出了“杆拉绳拖”(发现有人陷进草地,陷者立即趴下,由其他同志伸出一根杆子或扔给一条绳子,迅速将其拉出,便可幸免于难)的经验,陷人的问题就算解决了。但陷马想不出什么办法,只好听天由命。“在过水草地的三天里,虽然事先大家都带好了水和干柴,但不能烧火做饭,只能吃凉水拌的炒面糊糊,加上成天在有毒的水里泡着,走着,那些烂腿的、体弱病重的同志,真是苦不堪言。其中有些同志,就永远告别了队伍!”张云晓说。


  “希望的目光总是注视着胜利的明天”

虽然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但红军战士都有一个念头:“走出草地、翻过雪山才有出路,走出去的人越多,出路越大。”他们坚信不疑,“只有跟着共产党走。党是能够领导我们走出雪山草地,过上好日子的。”张云晓说,在那些穿越草地、攀登雪山的特殊日子里,红军战士们“希望的目光总是注视着胜利的明天”,他们生死与共,情同手足,终于将困难甩在身后。“为了迎接红一、二方面军,除了有组织地筹集粮食外,红四方面军的每个战士都从自己所剩无几的干粮袋里,匀出一两半两、三两五两给兄弟部队。”张云晓回忆,他的战友郭天保,年龄不过13岁,身高也就1.2米,在松潘给红一方面军匀粮时,背的干粮也不多,队长不让他拿。但是郭天保说,他们走了那么远的路,比我们苦多了,我们每个人多拿一把,他们一个人就多吃一顿。这名“红小鬼”打开了干粮袋,从不到两碗的炒面中匀出了半碗给了兄弟部队。
过水草地的第二天,张云晓得了急性肠炎,上吐下泻,一天十来次。宣传队队长吴立兴和大个子战友马少武,轮流背着他往前走。下雨了,队长把仅有的一块小油布解下来披在他身上。宿营时,战友找了一块能睡四五个人的草墩,把他夹在中间最暖和的地方睡。半夜张云晓被冻醒,浑身直哆嗦,队长把他抱起来,用体温温暖这名“红小鬼”。天一亮,队长四处寻找,终于弄到了一点止泻药,救了张云晓一命。
1938年11月张云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离休后,这位红军诗人在新“长征”中发扬长征精神,开始到社会上演讲。在近20年的时间里,他一共为社会各界作报告1300多场,听众超过150万。2001年6月,他在演讲中突然吐血,实在坚持不住了,到医院一检查,竟是肺癌。后来,他做了肺局部切除手术,声带受到影响,发声困难。
虽然不能继续演讲,但张云晓的新“长征”还在继续。他加大了用笔书写红军历史的速度,用诗篇回忆、记录长征。“在长征中,如果谁要离开了部队,离开了集体,无论如何是生存不下去的。”张云晓说,“红军个个是英雄好汉,天大的困难也难不倒他们。”晚报记者 汤锦瑶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