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梁天文:80年后,终于有机会说出那声感谢

■红军档案:
姓名:梁天文出生年月:1922年
10月5日,中华民族抗战胜利博物馆馆长、“旗帜哥”邵建波带着金陵商会会长金炜提供的营养品赶往廊坊。在那里,94岁高龄的老红军梁天文,给他讲述了自己的长征、抗日经历。
11岁参加当地童子团,13岁加入红军队伍,随后又跟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梁天文的长征路上艰难重重,他是如何在环境条件恶劣的情况下,走过长征之路?“这要感谢我的老政委杨朝礼,他不仅教我如何作战,生活中还像父亲一样照顾我……”老政委在长征途中的坚强刚毅的革命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当年的小战士,时至今日,梁天文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依然心存感激,“可惜的是老政委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了……”
杨朝礼政委牺牲后,梁天文一直想与老政委的家人一起祭奠英烈,但始终未能如愿。80年后,梁天文通过央视找到了老政委的家人。2016年7月,梁天文如愿以偿,一番苦心追寻终于有了结果。


1 13岁参军政委待他像亲人
1922年,梁天文出生在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枣林镇。1933年初,年幼的梁天文看见邻居家的小伙伴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心生羡慕,便报名参加了童子团。
童子团解散后,他被分配到31军92师,给杨朝礼政委当勤务员,负责政委的饮食起居。而杨政委待梁天文如自己的孩子一般,二人同甘苦、共进退。
1935年,梁天文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回忆起长征经历,他思绪非常清楚。“当时我们吃的是用麦子磨成的炒面,面用袋子装上由人背马驮。而我因为年龄小力气不够背不动,只能背两三斤面和杨政委的水壶。”长征路上,条件特别艰苦,杨政委像父亲一样照顾梁天文,“我和警卫员没有被子,身体也差,杨政委便将自己的被子横过来,给我俩盖上。而杨政委受伤的腿就只能晾在外面。”老人一边讲,一边用双手摩挲着自己的腿,好像摸的是杨政委受伤的腿一样。“杨政委的腿有伤,长征途中走路多了,就只能骑马前行。他看我实在走不动了就让我拽着马尾巴跟他一起过草地。同志们走累了,杨政委就给大家鼓劲儿打气。”梁天文回忆说,“吃饭的时候,我和政委用一个小碗,倒点炒面,再倒点水,捏成个面团吃。小碗一用就是三年。”


2 政委为保护战友英勇牺牲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长征,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根据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向西渡过黄河。随后,第九军和红四方面军总部及第五军也渡过黄河,梁天文所在的部队就在其中。
1937年3月,红西路军将士冒着严寒,凭着顽强的毅力,用两条腿和敌人的骑兵争时间,抢占梨园口,控制进入祁连山的要隘。然而部队刚刚到达,敌人的骑兵也跟踪而来。为掩护前锋第三十军和总部,担任西路军后卫的第九军将士拼命与敌争夺梨园口两侧的山头。“梨园口是个凹地,四面环山,大家走累了就打算在那儿休息几天。一天醒来后,我们发现周围山上全是敌人的部队。对方是骑兵,我们是步兵,当时武器没有人家好,也不多,只有迫击炮和一些机枪。”梁天文回忆,“当时杨政委明知道自己腿有伤,可以骑马走,但他还是让我把马牵走,远离战斗区,我因此躲过一劫。后来杨政委为了保护战友,英勇牺牲了……”说到此,老人开始哽咽。


3 多年苦寻觅“亲人”只为共缅恩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梁天文被分配到青海油田工作,之后又转到华北油田,从此便在廊坊安了家。如今,94岁的梁天文有3个女儿1个儿子,孙女也是一名军人。偶尔跟儿女讲起给杨朝礼政委当勤务员的日子,梁天文总是说:“尽管杨政委身体有伤,依然无微不至照顾我,这份恩情永远也忘不了。”
梁天文希望在有生之年找到杨政委的后人,同他们一起缅怀烈士,去祭奠这位恩人。为了尽快帮父亲圆梦,梁天文的儿子梁廷柱从五年前开始寻找杨政委后人。因为知道杨政委是安徽人,又被葬在甘肃,梁廷柱前前后后跨越甘肃、河南、安徽3个省,找了8个县城,查阅了大量资料,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偶然间,我看到央视《等着我》节目可以帮助寻人,于是我就想通过节目组的帮忙,找到杨政委的后人。果然,我们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央视通知我们去录节目。”梁廷柱说。
值得庆幸的是,在2016年6月底,节目播出后不久,节目组终于找到了杨朝礼烈士的侄孙女杨浸芳,并将其带到梁天文家中拜访。两人相见,相拥而泣。“见到你,就像见到我的孩子一样,有生之年,我一定带着自己的孩子,和你一起到甘肃祭奠老政委。”梁天文拉着杨浸芳的手说。
今年7月7日上午8时30分,梁天文带着家人与杨浸芳一起,来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临泽战役纪念馆。在那里,他们将鲜花放在杨朝礼烈士纪念碑前,多年的期盼,都化作两行热泪,夙愿终于实现了。
梁天文老人含泪向“旗帜哥”邵建波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当他得知,“旗帜哥”邵建波也一直在寻找救自己的恩人时,他用亲身经历鼓励道:“只要你坚持心中的信念,就能有希望。你已经用实际行动将‘恩情’传递,这也是你最好的回报方式。”
晚报记者汤锦瑶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