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义国——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高义国——

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高义国(左)与同事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本报记者 冯光华 于斌 本报通讯员 马强 庞占英

产能提高一倍,回收率提升2%,每吨产品可节省成本140元。

4月29日,见到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车间主任、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高义国,他正忙着和创新团队对结晶果糖生产线改造和产能提升项目进行最后的稳定性调试,项目完成后可实现效益翻番。

高义国1978年出生,2000年来到保龄宝公司。24年间,他从一名中专毕业的学徒工做起,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一步步成长为公司技改研发主力军,先后完成技改创新项目200余项,攻克20余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申请专利8个,获评齐鲁工匠、齐鲁首席技师、德州现代产业领军人才、德州创新榜样等。今年,高义国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敬业是最好的“敲门砖”

为了让结晶果糖新生产线如期上线,高义国与团队已经连续加班十几天了。在他看来,工作想做好,必须要有敬业精神。

2000年,高义国从禹城成人中专毕业,怀着一份自豪感来到保龄宝公司。

自豪感从哪来?保龄宝是国内首家完成低聚糖工业化生产的企业,规模大、待遇好。来到公司的第一天,高义国就立志要干出一番事业。

意想不到的是,新来的员工不仅不能摸机器,连“学徒工”都算不上。

虽然没有岗位,但高义国总是每天第一个来到车间,打扫卫生、帮忙运货、清理废料。冬天清理车间到污水站的下水道,几百米距离,10个工友整整干了一星期;用冷凝水洗原料桶,下夜班后头发上全是“冰碴子”……

“实习期”结束后,高义国不怕吃苦、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得到公司领导的认可,他被调整到了蒸发车间,成了一名有正式岗位的学徒工。

“公司那时刚刚打开市场,设备虽算不上先进,但订单却不少。”高义国回忆,每个车间的工人只有不到30人,来了急活儿总是下了夜班再上白班——夜班搞生产,白班忙入库。虽然经常“连轴转”,但高义国感觉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力气。

善于钻研创新不辍

在保龄宝公司蒸发车间,一直运转着一台生产糖浆的机器,高义国介绍,这是他独立研究改造成功的第一个杰作。

2003年,高义国升任蒸发车间班组长。为了拿到更多订单,公司与南方先进企业深度对接合作,争取更大市场。

一次,上海和苏州的两家企业同时发来订单,高义国一看犯了难:两家企业虽然都要80%浓度的糖浆,但产品要求却有所不同,“一家要求深色,另一家要求无色,那时的设备根本实现不了。”高义国回忆。

原来,当时生产糖浆的机器有两台,一台为顺流机,另一台为逆流机,两台机器只能单独运行。顺流机温度高,生产出的产品浓度高,颜色深;逆流机颜色可达到无色,但浓度却很低。那段时间,高义国在车间守了一个星期,可产品还是没能让客户满意。

盲目生产不行,必须找到创新之路。能否实现顺流和逆流相互转换?顺着这个思路,高义国开始自己摸索改装,将所有零件拆了装、装了拆,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将设备改造完毕,顺利完成了订单。

设计制造这台机器的上海专家专门来到保龄宝调研,对高义国伸出大拇指:“小伙子,你是全国第一个成功改造这台机器的人!”

这次经历后,高义国开始深入钻研工艺技术:首创色谱分离法将低聚异麦芽糖生产中的副产物葡萄糖用于果葡糖浆生产,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实现副产物再利用;通过精准控制蒸发负压和离子交换操作手法,果葡糖浆产品在品质和口感上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在学中干、在干中学,能改进的地方就要勇于尝试,这就是我的秘诀。”高义国说。

心系未来培养后备人才

对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支撑着高义国一路向前。但他明白,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为了企业持续发展,必须培养后备人才。

在保龄宝公司车间创新活动看板上,密密麻麻贴着各班组负责人提交的研发课题。“在自己负责的领域深入研究,提出问题和整改建议。像这样的课题报告,每名班组长、车间主任每年提交不少于5项,成为公司不断创新突破的动力源泉。”高义国说。

早在2008年,高义国便在自己的车间开设了“工间课堂”。“休息时间开展15分钟左右的专题学习,没有讲台、黑板,几个人围在一起讨论,边讲理论边实操。”高义国说。此外,他还牵头建立了“单点课堂”制度,要求每名一线工人走上讲台,讲技术、谈感想、定目标,每月至少一次。公司研发技改方面的成果,一大半都是在“单点课堂”上产生的。

2021年,高义国牵头成立齐鲁工匠创新工作室,聚焦后备人才培养。F55车间主任杨寿斌今年37岁,2008年进厂,起初是一名包装工人。一次“单点课堂”中,高义国发现了杨寿斌的技改天赋。那时公司搬进了新园区,所有车间都面临智能化改造,高义国让杨寿斌专攻自动化控制,现在杨寿斌已成为工作室不可或缺的一员。

除了一线生产研发和传帮带,高义国在创新管理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他创新“126-321”管理模式,让积极参与技改的职工劳有所得,为公司创造高效益的同时,职工也能得到高收益、高回报。

“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是高义国常挂在嘴边的话。如今,他和团队将眼光放到推动整个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力求在生产质效提升上实现新突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