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衢新区“粮王”吴海龙——科学种田 越种越“甜”

□本报记者刘潇本报通讯员于淑青

瘦高个子,衣着朴素,满脸沧桑,在田间地头碰到吴海龙,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位地道的农民。

吴海龙今年48岁,是天衢新区抬头寺镇抬头寺村人,已经连续多年获评天衢新区“粮王”,两季亩产最高达到了1626公斤。最近,忙完400亩小麦的浇水施肥,他终于可以喘口气。“现在我们是农场化经营,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我带着七八个人的团队,紧盯庄稼长势和市场行情,一刻也不敢放松。”吴海龙说。

成绩的背后,是他连续30年的深耕不缀、向上而行——1994年,初中毕业后入职陵县种子公司,从此与种地结缘;1997年,只身前往泰安,去山东农业大学恶补种植专业知识;1998年,成为德农种子公司的一名技术管理员,学会了各类农机的使用方法;2013年,成立德迪专业合作社,开启了更专业的种粮之路。

吴海龙从小就喜欢种地。2013年,他成了种粮大户,“有了前期的经验积累,我们承包了周边村民的400亩地,成立了专业种植合作社。”吴海龙介绍,合作社优选了德麦008、德迪178两个良种,开展玉米和小麦传统农作物的专业化种植,同时还为德农公司种植了一部分育种试验田。

10年来,合作社从传统自种自销模式,到如今全部实现了订单种植,极大提高了种植效益,亩产量翻了一番。同时,还积极与农业部门以及科研院校合作,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吴海龙看来,科学种植、精细管理,是实现丰产丰收的秘诀,“咱不得不服,以前的老把式确实落伍了,种地也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以化学除草为例,以前都是根据农时喷洒除草剂,现在有农业专家现场指导用药,掌握温度、湿度、用量等关键要素;以前是人背着喷雾器在田里打药,一人一天只能打10多亩,后来用了大型喷杆式喷雾机,一天能打100多亩,但机器工作时可能压着苗,机器后期维修成本较高,而现在用上了无人机,每天能打200多亩,不仅易上手操作、效率高,还不会伤到作物。

科学种田,越种越“甜”。“在国家政策扶持下,这几年种地变化很大,不仅体现在管理方式上,种植手段也越来越科学了。”尝到科学化、机械化播种甜头的吴海龙,一个劲儿地感叹:“眼下,有良种推广示范、高标准农田的配套支撑,可谓良种良田皆具备,今年小麦肯定大丰收。”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