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敏——靛蓝染锦绣 巧手展国风

曾敏在进行蓝染。记者 杨戈 摄

作品《龙凤》

□本报记者 李榕 刘潇 本报通讯员 马晓萌

1月24日,天衢新区宋官屯街道艾家坊大集非遗展示区,吸引了不少人驻足围观、争相体验。“《诗经》里有很多诗句描写蓝染,比如‘终朝采蓝,不盈一襜’。”现场,市级非遗古法植物蓝染技艺传承人曾敏说起心爱的“一抹蓝”,神采奕奕。她面前的摊位上,摆放着朱砂画、布偶、茶垫等10余种龙元素作品。

曾敏将棉布捆扎定型,用水浸透,将其放入染桶内早已发酵好的植物染液中,随着双手左右摆动,白色布料渐渐变成绿色,拿出后又一点点氧化为蓝色,一条普通的布便被赋予了大自然的记忆和手工的温度。“这如同魔术般的颜色转变称为蓝染,是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也是传承千年的非遗文化。”曾敏说。

蓝染以板蓝根发酵后为染料,通过绑扎、浸泡、染色、氧化、清洗、晾晒等步骤,为布料着上不同的颜色。颜色会随着氧化慢慢发生变化,最终回归自然,就像是时间的印记。而绑扎方式、染制状态的不同又决定了每件作品的独一无二。

今年37岁的曾敏,皮肤白皙,姿容秀美,有着江南女子的婉约之美。她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习的是传统工艺专业。2019年,跟随导师外出学习,偶然接触到蓝染工艺,对这种取之自然的天然染色技法产生了浓厚兴趣,此后便开始了蓝染之路。

一条完整的蓝染花布,需要通过打稿、染色、去蜡等几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着严格的制作标准。蓝染分为几种工艺,工艺不一样,所耗时间也不一样。浸入染桶的布匹,最终成品并非一次成色,而是根据所需颜色深浅,确定浸泡时间和浸染次数。从开始到结束,要先后经历浅绿、蓝绿、浅蓝、深蓝等颜色的渐变。“虽然染色的过程非常繁杂,有时一做就是一整天,但我很享受这隐匿于繁华深处的慢时光,每一件作品都是创作者心灵的倾诉。”曾敏说。

谈及设计理念,曾敏表示,蓝染一定要有自己的审美,并不断进行创新,从优秀传统图案中汲取营养,设计制作出既符合当下审美和实用需求,又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寓意的蓝染文创作品。“我不断对作品的纹样、款式、包装等进行创新设计,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更加注重日常性和实用性,通过更简约的图案吸引年轻人。”曾敏表示。

曾敏还有另一个身份——山东华宇工学院教师。为了更好地传承植物蓝染工艺,她于2022年11月在学校成立了植染艺术工作室,先后有30余名学生通过学习蓝染工艺实现就业。

近几年,国潮国风越来越受到大众喜爱,蓝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其独有的人文与自然融合了中国之美,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喜爱。曾敏深刻感受到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这让她有了更多创作空间。

她多次受邀参加我市举行的非遗文化展示活动,希望有更多人认识蓝染,感受到它的温度。“余生只想一心向‘蓝’,希望能尽我所能,让这项古老的文化瑰宝得以传承。”曾敏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