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良: 以刀代笔绘就大千世界

庆云手工艺人石海良传承非遗技艺——以刀代笔绘就大千世界

石海良进行刻瓷创作。记者杨戈摄

瓷瓶《庆云赋》

□本报记者唐晓颖王琳

1月26日,位于庆云县海岛金山寺景区的聚福堂工作室,叮叮的声音不绝于耳。移步室内,手工艺人石海良正在创作,只见他左手执刀、右手执锤,敲击凿刻间一只展翅的雄鹰在瓷盘上跃然而出。

简短寒暄后,石海良向记者讲述起了刻瓷的前世今生。刻瓷被称为瓷器上的丹青,起源于宋,发展于明,兴盛于清末,现存最早的刻瓷作品刻于清代道光年间。它集绘画、书法、镂刻于一身,融笔、墨、色、刀为一体,缸、盘、瓶、碗、瓷板,只要是瓷胎都可成为刻瓷的载体。“首先用笔在瓷器上勾画出轮廓,再用小锤敲击刻刀刻出层次,凿刻好的画面待清洗、晾干后即可上色。上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浅到深才能呈现出‘触有手感,观有笔墨’的艺术效果。”石海良细致介绍着刻瓷的基本步骤。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作桌上几把刻刀是石海良最亲密的伙伴。他的刻刀是特制的,普通钢材硬度不够,所以刻刀前端用的是钨钢。石海良说,刻刀被敲击的次数成就了画面的表现力,有时1平方厘米需要敲击上千下,两天就要换一把刻刀。

56岁的石海良师从齐鲁工业大学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张云波,从事刻瓷已有11年。在他看来,刻瓷是个精雕细琢的过程,容不得半点马虎。瓷器表面有一定弧度,线条运行流畅靠的是力道的掌握。“瓷器釉面薄而脆,刻线不能轻易下笔,必须精神高度集中,手指手腕配合用力,让刻刀在釉面上缓缓推进,用极细的点组成柔和纤细的线条。”石海良边讲解边演示。

花鸟鱼虫、梅兰竹菊、山水风景、人物书法……石海良的创作大都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他结合庆云当地景色,创作了《庆云八景》系列瓷板画,通过釉质颗粒大小和厚薄程度的不同来表现光线的明暗关系。“这个系列由8块瓷板组成,从构思到创作历时半个月时间,是我的代表作。”回忆起《庆云八景》的创作过程,石海良感慨良多。

为做好刻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他以传统技艺为基础,根据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勇于创新,积极拓展作品题材,很多作品都蕴含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传承和发展好刻瓷技艺,需要培养更多传承者。看到一些年轻人喜欢这门技艺并努力学习,我特别高兴。”石海良坦言,去年开始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带徒弟上,通过手把手教授将刻瓷技艺传承下去。

春节期间,慕名订购刻瓷作品的人增多,石海良从早忙到晚。“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手工艺人的机会。特别是近年来刻瓷作品深受大众青睐,我的新春愿望就是创作更多优秀刻瓷作品走进千家万户,为德州手造增光添彩。”石海良如是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