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突贡专家曹赞霞:凝心聚力 推进交叉创新团队建设

凝心聚力 推进交叉创新团队建设

德州学院 曹赞霞

曹赞霞博士200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生物信息学博士学位,现为德州学院生物物理研究院教授、山东省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德州学院“天衢英才”领军人才、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自任教以来,关爱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培养德才兼备的青年骨干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一、瞄准方向,坚持科研。

计算模拟方法能阐明生物体系构象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是实验研究的有力补充,为生物分子静态结构与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构建了桥梁,让我们可以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跟踪生物分子结构随时间变化的微观运动行为从而揭示其机制。我从事生物大分子的计算模拟研究已有20年,研究工作包括:基于多种模拟方法揭示不同环境因素如何影响疾病相关固有无序蛋白的结构特征及异常聚集;长时间模拟揭示不同抗菌肽对细胞膜结构的影响及多肽靶向性的关键;基于metadynamics方法分析多肽/氨基酸/抗菌分子的跨膜能力及跨膜结构特征。近几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共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人才引育计划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在BBA Biomembrane、Langmuir、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二、带领团队积极进取,产出高水平成果,推动团队及实验室平台建设。

2008年博士毕业之后加入德州学院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将博士期间所学的关于计算模拟方法发展同这边的研究优势互补,形成团队效应。在国内较早开展疾病相关固有无序蛋白(帕金森病相关蛋白α-synuclein,阿尔兹海默症相关蛋白Aβ40-42等)的计算模拟及药物设计。在此基础上,组建了“计算模拟及药物设计”团队。随着新人才引进,我们通过组会、参与课题等形式帮助实验室新进教师融入学科方向,促进不同学科之间交叉。在原有科研团队基础上,将团队拓展为“生物大分子体系前沿交叉研究创新团队”。团队以“生物大分子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大交叉创新研究。

以团队建设为契机,一方面基于我们的研究内容及方向将部分科研经费设置成不同的子课题,在责任范围内赋予课题负责人充足自主权,充分调动青年骨干教师的科研创新积极性;另一方面,以项目为载体,围绕“膜活性肽”“长非编码RNA” “纳米生物传感”等研究对象,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积极申报各类科研课题。在科研实践中打造团队,培育高水平创新成果及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梯队组织架构。此外,我们进一步优化生物大分子体系交叉研究创新平台。购置多台GPU计算节点及一些小型实验设备。各层次人员在团队导师及团队带头人的引领下,各发所长,形成具有良好学术氛围且积极向上的研究团体。

三、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培养了一批本科拔尖人才和优秀研究生。

发挥“科研促教学”的作用,将学科前沿知识和科研思维引入教学,让学生学习最新的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指导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二等奖,指导学生张红梅、董川的毕业论文获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学生张红梅等在《生物物理学报》(核心)及《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SCI收录)等期刊发表学术文章3篇。指导赵岩等多名学生考取985重点高校的研究生,且在相应领域已取得一定成就。2006届本科生赵岩2010年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作为山东师范大学及山东理工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承担研究生《计算生物学》、《专业英语》等课程的教学任务,2011年获山东师范大学授予“研究生优秀教学奖”。指导研究生孔真真等在SCI期刊《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及《物理化学学报》上发表论文3篇,指导的学生刘倩君获山东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