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报记者探寻58年前的情书:没有你侬我侬,却满纸饱含甜蜜 | 七夕

从前的车马慢

邮件也慢

一纸情书承载了多少青年男女的情思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

纸质情书已不多见

总有一种情感

纸短情长

在历史的长河里历久弥新

“成恩:您的来信我已经收到了,内情尽知。现在我们全家都很好,父母的身体也很健康,请您不必挂念。”8月2日,在天衢新区抬头寺镇钱屯村,78岁的老人戚成恩捧着两张泛黄的信纸念着,眼眶湿润。

情书原文

这封信是1964年11月戚成恩的老伴于金芳写给他的一封情书。据老人回忆,这封情书是他调动到原陵县水利局工作时于金芳写的。“虽然她已经离开我9年了,但我还会时常拿出这封信来读一读,拿出她的照片看一看,就像她在我眼前一样。”戚成恩说。

“没有你侬我侬和甜言蜜语,更多是对生活的记录”

戚成恩说,当时和老伴是自由恋爱。“我是我们村学校的教师,金芳是邻村学校的教师,在一次乡里的教职工开会的时候我们认识的。”由于那时交通不便,书信就成了他们交流情感的工具。近2年时间里,他们共往来书信40余封,因搬家不慎遗失,现只留存了这一封。

年轻时的戚成恩和于金芳

“今年的雨水很大,收成不好。我们全家共分到1800斤粮食,每人平均300斤,不过要是省着吃,问题也不大。”

“现在家中活也不多,庄稼收完了,我现在每天光弹棉花,活也不累。”

信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你侬我侬和甜言蜜语,更多是对生活的记录。“当时也没有现在年轻人说的‘我爱你’‘我想你’这种话,我们主要是聊家里的情况,聊每天做了什么。其实只要能看到她的信,知道她最近都在做什么,就已经很知足了。”戚成恩说。

在通信近2年后,1965年1月,两人正式登记结为夫妻,那张有些泛黄撕裂的结婚证被戚成恩保存至今着。

“我一定听您的话,把困难变成力量”

“您告诉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要克服。”

“我是不向困难低头的,我一定听您的话,把困难变成力量。”

“我在思想精神上,在生活中,还是愉快乐观的。”

在戚成恩的描述中,老伴于金芳是个积极上进、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人。“当时的女教师不多,她的谈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觉得这个女孩脑子里面有知识,是个进步青年。”戚成恩说。

后来因为生育孩子照顾老人,于金芳辞去了教师的工作。“我当时被组织派往乡政府担任水利工程助手,每天都睡在河堤上,经常好几个月回不了家。她一个人把4个孩子拉扯大,还要照顾家里的老人,非常辛苦,但她总是能乐观面对。”戚成恩说,他很感谢老伴,同时也很佩服她。她是生活上的伴侣,也是能并肩作战的战友。

“一个青年,一定要有自己的前途,您在思想上学习中一定是进步的”

“一个青年,一定要有自己的前途。”

“我很欣慰,您在思想上学习中一定是进步的。”

戚成恩的全家福

相濡以沫50余年,戚成恩说他和老伴婚姻“保鲜”的秘诀就是思想上的契合。“她很支持我的工作,也很理解我。我在前方为人民服务,她在后方帮我照顾家,教育孩子,孕育了良好的家风。”戚成恩说,在老伴的教育下,大儿子和大孙子都参军入伍,小孙子也考上了公务员,继续为人民服务的事业。“虽然金芳已经走了,但是她留给家里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戚成恩说。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回忆往事,戚成恩又一次唱起了和老伴一起唱过的歌。他说,老伴很喜欢唱歌,还愿意拉着他一起唱,这首《我的祖国》就是他们最常唱的。唱到动情处,戚成恩的眼中泛起了泪花。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