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君:让传统国粹代代相传

刘洪君和爱人一起学习医术

刘洪君家传书籍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刘畅摄影李琪

在刘洪君眼里,中医博深,深在贯通古今,顺应天道;中医也简单,不过把好人性、药性两关……刘洪君,1952年生人,家族六代行医,其本人从医数十年,问症无数,医人无数。近日,记者走进君仙堂,探索这个中医世家接力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故事。

“疑信不决者不治”

刘洪君原籍平原县恩城镇,从父亲刘春林手上接下“世一堂”的牌匾,成为第五代传人。世一堂始于晚清年间,祖上擅长儿科、妇科,传到他这里已经发展到了全科,因妻子代文仙也是中医,2002年,两人开设了君仙堂中医诊所。

代文仙觉得,丈夫刘洪君的脾气很不好。因疫情原因,诊所已经停诊数月,期间,有个外地妇女拿着抖音视频来求诊,视频上大字写着“德州神医刘洪君,几副药治好癌症患者”刘洪君看了一眼便恼羞成怒,将对方撵了出去。“别说是癌症,什么病能是几副药就治好?这不是夸我,是害我啊!”他当即贴出告示,凡抖音来的患者一律不接诊。

说停诊就停诊,自春节以后刘洪君一个新患者都没接。可老患者的药要保障,夫妻俩依旧每天上午都到诊所配药。记者发现,除视频问诊外,与老患者的沟通都由代文仙负责。原因是刘洪君没有耐心,如有患者问“这病你能不能治?”他要回:“你信我就治,不治就算了。”若患者问“吃这药多久管好?”他便要回:“我治病,不保好!”他认为,患者的心态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但他又是个极有耐心的人。无论患者之前看过多少大夫,检查结果多详尽,他都坚持从头问诊,每个病人往往需要半个小时,病程较长的甚至要一个小时。他还坚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即使同一个患者,同一个病症,在不同的环境,他也要重新配药。“中医用药分毫不差,火候、分量稍有差别,药性就可能截然相反。”他说。

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

父亲刘春林原本不愿儿子学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刘春林因故丢了工作,14岁的刘洪君也无法上学,每日做河工。

身上受苦,但他心里不服气。当时农村还没有电灯,他就借着别人吃饭、睡觉的时间看书,经常地里看书、路上默背、厕上思考。刘洪君想学医,当时多少有为父亲争气的意思。

某日,村里一位五十多岁的农妇喊牙痛,脸都肿成了馒头。村里寻不见大夫,刘洪君就现学现卖比着书上的穴位图,找准农妇的颊车穴、合谷穴扎了两针。没想到,仅仅两针而已,农妇的脸就消肿了,疼痛也减轻了不少。自此,刘洪君心里亮堂起来,他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也激发了继续学习的兴趣。

“越读书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少。”刘洪君终日与书为伴,父亲传下来的《灵枢素问集注》《中西汇通医经精益》《本草问答》等书册他有空就拿出来看一遍,单薄的书页早就被他翻破了,《伤寒论》《易经》《内经》《难经》等更是通篇熟读。很多书都是文言文,年少辍学的刘洪君读起来比较吃力,他不放弃,一遍不通读两遍,字不认识就翻着字典读。

1980年刘洪君接替父亲成为郝王庄医院的一名药房师傅,后参加县里的药剂学习班后调进诊所工作。1987年,他因工作突出被选派山东中医学院进修学习,学成后正式成为一名中医科大夫。

“修制无人见,良心天地知”

上世纪四十年代,父亲刘春林治过一名得麻疹的患儿。可患儿父亲看了药方却埋怨道:“别的大夫开的也是这幅方子,孩子吃了多日,疹子不仅不退,反而由红转黑、由小变大。”刘春林看过药渣后确认,这是羚羊粉掺假。“真羚羊角煎后无渣”,他为患儿父亲指路,让他去药店重新抓药。这一次,患儿服药仅3小时疹子便由重变浅、由大变小,六个小时后全部消退,转危为安。

第一次听这个故事时,刘洪君10岁,他以此见知到医者良心的重要。为了勉励自己,君仙堂开诊时,他请人画了一幅《雷公炮制图》,左右两侧挂着一副对子,内容是“修制无人见,良心天地知”。

在君仙堂中医诊所里,刘洪君以看病为主,代文仙则是主管中药采购和炮制。真正的中医是医药不分家的,所以刘洪君夫妇,十分注重中草药的采购和配伍。比如,熟地补、生地泻,一生一熟疗效截然相反。为了保证药效最佳,他们要求一定要九蒸九晒,即使从药商处购入熟地,也要自己蒸过才放心。“白术用沙土炒制后,怕患者用着牙碜,他就用牙刷一片片刷干净。”代文仙说。

代文仙时常感到自己的担子很重,因为她不仅要严把中药的质量关,不能够出医疗事故,同时还要把祖传的中医经验和秘方,在自己这一代得到印证、传承和发扬。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刘洪君自己创立了“分指诊脉法”,通过将三根手指分别诊脉,区分病因所在,有针对性确立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临床总结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继续详细的分析对因治疗,对部分疑难病症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通过他的治疗,有部分癌症患者存活期达到十年,甚至有白血病患者已有更长的生存期。

“中医不是草根树皮,文化底蕴太深了。”在刘洪君的督促下,女儿刘鑫在医学院读完了研究生。他认为,科学在不断地发展,刘鑫他们这一代,再学习研究中医,可能比自己这代还要吃力。古人有句俗话,“医无三医,不敢用药”。意思是,这个医生,他家上面三代没有行过医,不敢服他的药。

如今,70岁的刘洪君依然手不离书。他告诉记者,中医中蕴含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化,从易经开源,后经过春秋诸子百家的不断锤炼,将天文、地理、气候、生态等诸多学科都融入了其中。学习中医并不只是单纯的磨练药理、医术,还要掌握上述相关的庞杂知识。这也就有了“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说法。

将来,刘鑫将继承刘洪君的衣钵,以第六代传人的身份继续守护“世一堂”。父女俩平日相见总要切磋下医术、药理,刘洪君要求女儿,这辈子无论从事什么岗位,最终都要回归到临床治疗中,能善始善终地治好一个病人,做一名合格的医生。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