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明晓:德州体育产业大有可为

省委书记刘家义在泰山体育产业集团调研

近日,德州市体育产业链办公室邀请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鲍明晓来我市作辅导报告,本报记者对鲍明晓进行了专访。

产业基础好,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作为全国体育经济和产业权威专家,鲍明晓对德州的体育产业非常了解。他认为德州的体育产业基础好,发展势头猛,前景非常广阔。

他说,德州经过多年发展,以泰山体育产业集团为代表的竞技体育器材装备制造业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在国际也有一定影响力,已形成乐陵、宁津、庆云等多个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其中,泰山集团竞技类体育器材占有国家级赛事市场份额9成以上,全市拥有多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无论是产业成长性还是从品牌影响力,都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德州应将体育产业列为重点产业发展。

体育产业可以说是德州目前在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产业之一,这与当地党委、政府多年来的重视和扶持分不开的,最近德州还采取产业链链长制这种方式推进体育产业发展,这在全国看是新的尝试。

今年9月22日,鲍明晓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召集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上对“十四五”时期体育改革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形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体育事业新局面。

面向未来,我国把满足国内体育发展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更加完整、更加科学的体育内需体系,全力推动体教融合、体医融合,大力发展生活体育、文化体育、财富体育,大力推进体育领域新基建,以信息化、数字化培育体育发展新动能,开拓体育发展的新空间、新场景,推动智能体育装备和智慧体育场馆的落地应用,要丰富和完善多层次、全人群的国内竞赛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体育发展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体育发展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中国体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鲍明晓建议,德州市也要积极抢抓这一历史性机遇,主动谋划新思路,精心研编体育产业五年规划,提升体育产业在“十四五”规划中的战略地位,将顶层设计作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起点,推动体育产业实现量和质的同步跃升。

对标先进地区,要有质和量的跃升

鲍明晓说,放眼全国,体育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地方还有很多,福建省晋江市尤为突出:这个只有100多万人口的县级城市,却有20余家体育上市公司,先后培育了运动鞋服品牌安踏、特步、鸿星尔克、361°等,足球运动品牌卡尔美,健身设备品牌舒华,泳装品牌浩沙等,目前拥有国家级名牌产品42个,去年他们的体育制造业实现规上产值2000多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左右。其制鞋板块规上产值1200亿元,运动服装板块900亿元,合计全国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全球市场占有率达8%以上。

其中安踏集团最为出色,其年销售7000万双运动鞋、1亿件运动服,拥有门店超过12000家,直接创造就业10万人,从2015年起就成为全国最大的体育用品集团,市值超过1700亿港币,位列全球体育用品行业第三位,已经从一家传统的民营企业转型成为具有现代化治理结构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公众公司。

鲍明晓认为,尽管德州也有像泰山体育、迈宝赫等一批龙头企业,在行业内知名度也较高,但产品多集中于小众领域,市场容量很难有大的突破,直到目前,德州全市体育产业营业收入不足100亿元,总体规模仍然偏小。

德州重点集中在体育器材制造上,泰山集团产品90%集中在竞技领域,宁津、庆云两县室内健身器材和公共健身路径产品同质化较重,而体育鞋服等和百姓消费密切关联、具有海量市场的产业却比较薄弱,这正是晋江体育产值超千亿的基础所在。

鲍明晓说,德州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巨大,必须从方向性入手,特别是大力发展运动食品、体育服装、运动装备、医养设备等具有巨大市场的产业,同时与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相融合,补足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和科技含量偏低的短板。德州要顺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形势,立足于把体育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打造现代体育产业体系,逐步构建以体育用品制造业为主导、以体育服务业为支撑、以全民健身为基础的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

体育产业应是体旅文商融合发展

鲍明晓在接受采访中特别强调,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在体育行业,应该是体、旅、文、商四个行业融合发展,从而形成一种“乐活自在”的商业模式,才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由健康、快乐和积极进取的态度构成的美好生活。

他认为,优质的体育内容带来人流,旅游提供销售渠道,文化提供优质创意、美化场景,商业提供主题化和品质化的综合配套,实现有态度的理念、有格调的场景、有创意的营销一体化。所谓有场景,就是要有功能完善、品质时尚的体育运动场馆,这是做大做强做活体育产业的基本载体,这个载体可以数倍放大体育运动效应,拉动相关产业持续增长,如果一个城市不能承接高水平的国内外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很难打开空间,更谈不上打造“体育名城”。“体育是健全人格的修炼场,体育产业也是有梦想、有情怀的,让梦想成真、让情怀落地,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成业立业。”鲍明晓说,有恒产才有恒心,“ 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之道也在于此。”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万美元,标志着健康休闲消费快速增长的拐点到来,疫情促使人们健康意识普遍增强,体育健康消费必然进入强势增长阶段。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山东省委作出打造省级千亿级体育集团、万亿级体育产业的总体部署,这些都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鲍明晓最后说,只要德州人上下一心、政策给力,持续不懈地抓上三至五年,德州体育产业成为千亿级产业大有希望。

□本报记者 王育恒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