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县双庙镇崔庄村孙玉兰——不离不弃照顾瘫痪丈夫12年

孙玉兰和丈夫在一起

11月17日上午,走进夏津县双庙镇崔庄村孙玉兰家,63岁的她用轮椅推着丈夫于德海在院子里散步,一阵冷风吹过,她立即用身体替丈夫遮挡。“今年棉花价格高,4亩多卖了8000元,我们自己留一点,剩下的都拿去还债。”孙玉兰笑着说。当问到生活过得苦不苦、累不累时,她低下头握住自己粗糙的手,深吸了一口气,说:“确实苦、确实累。但日子再艰难也不会放弃。 ”因为对她来说,一家人相守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于德海没生病前,和孙玉兰俩人侍弄着5亩多地,种着棉花、葡萄,赡养公婆、供两个儿子读书,生活也算滋润。

2004年,于德海突发脑梗塞,此后4年,又连续2次发病,先后在夏津、济南等地的医院治疗。然而病情一次比一次严重,到第3次发病,于德海脑血管大面积堵塞,成了植物人,仅能自主呼吸、吞咽。“医生说治不好了,可他是俺丈夫、孩子爹,不能不管。”孙玉兰说,想到为治病欠下的20多万元债,也曾绝望过,但看到需要照顾的一家老小,又狠不下心撒手离去。擦干眼泪,她咬牙扛起了整个家,并告诉自己:要挺住,要把丈夫照顾好,要让他在以后的日子里好好活着。

自那以后,给丈夫喂饭、穿衣、擦洗……成了孙玉兰每天的必修课;夜间,还要不时起床,帮助丈夫大小便,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长期瘫痪会造成肌肉僵硬和萎缩,把于德海从医院接回家后,孙玉兰专门跟医生学了按摩手法,从肩膀开始,胳膊、腿、手脚全都按一遍,早晚各一次,每次半个多小时。“按摩挺累人的,每次按完玉兰都一身汗,特别是夏天,顺着头发往下流。这些年家里多亏有她。”孙玉兰的辛苦,80岁的婆婆看在眼里,逢人就夸。

农忙时节最累,孙玉兰既要顾着地里,又要顾着家里。她每两个小时回家一趟,给丈夫翻身或是抱他到轮椅上,天气好就推到地头晒太阳,干完活再抱回到床上,一天来回跑七八趟。早些年,于德海体重有75公斤,孙玉兰只有45公斤,个头也小,抱起来很吃力,有时不小心摔倒被压在地上半天爬不起来,胳膊腿也常被磕得青一块紫一块。

孙玉兰对丈夫的不离不弃,感动了亲人和乡邻。在大家眼中,她是一个乐观坚强的女人,更是一个勤劳称职的好妻子。“俺叔虽然瘫痪这么多年,但婶子把家里上下都打点得很利索,屋里没有异味,衣服也是干干净净的。”常去她家里帮忙的堂侄于广福说。

为了方便照顾于德海,孙玉兰想和村里的张泽容、于庆田两家调换一下地,能离家近一些,他们很痛快就同意了。不仅如此,村干部给张罗着办了低保;大儿子读高中时学校减免了学杂费,还有好心人资助生活费;一家人穿的衣服多是村民送来的,逢年过节还送来吃的。“这些年一直是借钱看病种地还债,没人催我们还钱。 ”一点一滴的关心孙玉兰都记在心上,细数起来,让一直笑着的她红了眼眶,她说,每当觉得艰难的时候,就会想起帮助过自己的人们,又重新有了力量。

今年年初,孙玉兰带着于德海去县人民医院做检查,医生看到于德海的四肢几乎没有萎缩,身上也没有一块褥疮,称“简直是奇迹”。可以说,这是对她12年付出最大的肯定。

最难的那段日子已经过去,两个儿子相继参加了工作。如今34岁的大儿子在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去了济南一家医院就职,32岁的小儿子也在济南工作。俩人放假回家都争抢着干家务、照顾父亲。现在,孙玉兰最大的心愿就是和于德海一起,看着两个儿子结婚成家。“我要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家,更希望他们能尽快有自己美满的小家。 ”她说。

□本报记者石秀秀本报通讯员邓美平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