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明强——扶贫在于解决群众身边事

毕明强(右)向贫困群众宣传扶贫政策。记者于春芝摄

“国胜叔,我来看看你和婶子。 ”9月30日,中秋前夕,我带着食用油等生活用品,走进乐陵市寨头堡乡尹家道口村贫困群众尹国胜家中。

听到声音,尹国胜走出屋门,沿着砖铺的小路迎向我,情绪很激动,原来他老伴儿崔月娥能下床走路了。

尹国胜今年68岁,崔月娥70岁,两人无儿无女,是五保户,也是我走访必到的贫困户。犹记得前年,我到他家时,尹国胜从里屋走出来,脸色苍白、双眼无神。细问之下得知,崔月娥患上了股骨头坏死,瘫痪在床,晚上疼得睡不着,他陪伴左右,生活日夜颠倒。

“我打听过,手术治疗股骨头坏死需要10多万元,费用高,我俩商量着买些止痛药吃,日子过一天算一天。 ”听着尹国胜的话,看着一脸愁容的他,我拿起桌上的药一问,才知是尹国胜买来的不知名的“偏方”药。

“这‘药’治不了病,咱钱也白花了。婶子这病还得到正规医院看一看。 ”我劝说尹国胜,把贫困户可以享受“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算”等政策一一讲明,打消他“没钱治病”的顾虑。

随后,我又联系了乡镇卫生院,询问得知,乐陵市人民医院和乐陵市中医院都可以做股骨头坏死手术,费用只有3万多元。我给尹国胜算了一下,医保再加上政府为他缴纳的“扶贫特惠保险”,两次报销比例可达90%,他自己仅需支付3000多元。

最终,崔月娥在乐陵市中医院接受了手术。手术分两次进行,如今她恢复得不错。“我之前患脑血栓,恢复得差不多时,老伴又病了,本以为没盼头的日子,如今又因为扶贫好政策好起来了。 ”看着朴素却整洁的房间,听尹国胜说起这些年的不易与对党和政府的感激,我为之动容。

我在乡村出生、长大,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村民有着天然的亲近。看着乡亲们质朴的面孔、充满渴望的眼神,我告诉自己,没有理由不努力,没有理由不帮他们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既然群众有困难,我就当好他们的坚强后盾,解决他们身边的难题。

我觉得,像尹国胜这样年老体弱的贫困群众,唯有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做好政策兜底,才能走出困境。现在,尹国胜夫妇每人每月可以领到500多元的特困补助金,加上养老金和土地流转租金,生活基本不成问题。今年崔月娥第二次手术,我告诉尹国胜不用担心因病致贫,他自己花费的部分,到年底收益分红时,可以适当向他家倾斜。对此,他很感谢党委、政府对他家的帮扶,感慨好政策让他吃了“定心丸”。

其实,做了多年的扶贫工作,我知道有很多像尹国胜一样的贫困群众,积极向上,力争把日子过好,但是也有一些贫困群众有劳动力却“靠人来救济、等着送小康”。扶贫先扶志,缺志气比经济不富裕更可怕。我俯下身子访贫问苦的同时,沉下心去了解贫困对象的精神状态,进行政策宣讲、典型推介、路径分析,扶志、扶智、扶思想,激发他们自力更生,靠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

2016年,扶贫工作站成立时,全乡共识别贫困户129户242人,涉及34个村,其中扶贫工作重点村两个。几年来,我们通过政策兜底、产业扶贫、扶贫金融贷款、教育扶贫、专岗扶贫等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年实现2个重点村脱贫摘帽。去年,我们按期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现在有82户153人继续享受政策。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我们还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以脱贫攻坚带动全乡农民致富。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工作中,我将持续做好群众工作,让更多的贫困户像崔月娥一样重新“站”起来。

(记者于春芝通讯员赵璇整理)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