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树云:幸福为师 快乐育人

个人简介

滕树云,1971年3月生,庆云县徐园子乡人,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参与建设两门省级精品课程,承担省级教改立项项目2项,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山师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获发明专利9项,主持和参与完成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省自然基金项目多项。曾获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和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在实验室工作的滕树云

打电话邀约采访时,记者就对滕树云教授的笑声印象深刻。待到采访当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离她办公室还有几米,就听到颇有辨识度的爽朗笑声。

性格乐观开朗的滕树云,从庆云县的偏远村庄走出来,奋斗不停、一路追梦,成长为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多年来,她秉持“幸福为师,快乐育人”的原则,把知识传递给莘莘学子,用快乐感染着年轻人,自己的人生也在这一过程中丰盈精彩。

童年生活描绘性格底色

徐园子乡小赵村地处庆云县城东北方向约20公里,这个偏僻的村庄就是滕树云的家乡。

为了让孩子过得好一点,善良朴实的父母卖力劳作。在滕树云眼中,母亲勤俭节约,父亲则是“无所不能”的,种庄稼、盖房屋、办砖窑,甚至无师自通地掌握了各种木匠活。

儿时的滕树云喜欢和小伙伴一起,在田野上奔跑,在场院中嬉戏,还常常帮爸妈做一些织网兜之类的手工活——务农之余,当地人用这种方式,多赚些钱补贴家用。每次做手工活,她都会给自己定个目标,目标完成后才去玩耍。物质贫乏但又快乐充实的生活,为她的性格描绘了乐观而坚韧的底色。

身为家中老幺,滕树云被寄予了更多期望,“大我15岁的哥哥是我的启蒙老师,他高中毕业后做了民办教师,不仅辅导我学习,也教会了我很多日常规范和生活道理,常常鼓励我好好读书,将来考大学。 ”

14岁那年,滕树云离家到徐园子乡中学读初中,有一天晚自习,同学借给她一本数学课外书。“那时候农村孩子见不着什么课外书,不管谁弄到一本都要相互传阅。 ”她对记者说,这本书让她入了迷,尤其是立体几何部分,一条条直线曲线像是一条条道路,引领思维进入奇妙的世界,以至于那天晚自习结束了都浑然不觉,一直看到后半夜。“从那之后,像是开了窍似的,别人觉得枯燥或者很难的数学题,我做起来津津有味。 ”初二开始,滕树云的数学成绩“一骑绝尘”,中考数学成绩接近满分,在全县排名第一。

到县城读高中时,学校宿舍“冬冷夏热”,很多人挤在一个房间里。平时学生需要从家里带麦子到学校指定的面粉加工厂换粮食,学校的馒头硬邦邦的,就着从家带来的咸菜勉强下咽……这样的生活,滕树云却并未感觉有多苦,忙碌的学习给了她激励和成就感。

1989年,滕树云到德州参加全地区数学竞赛,第一次离开庆云的她被眼前的城市景象所吸引,萌发了将来在城市生活的愿望。带队的黄平正老师说:“只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愿望就会实现。 ”

这给了滕树云更多奋斗的理由,就在第二年,她考上了德州师范专科学校(今德州学院)。

勇敢追梦把握人生方向

农村走出的女孩终于踏入高校校门,在如梦如画的年纪里,滕树云当学生干部,加入兴趣社团,组织文艺晚会,和同学们一起写诗、唱歌、野餐,日子像飘在云端一样轻快。

如果生活一直这样平静安稳地继续下去,毕业后她可以回老家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比如中学教师,就像周围多数同学选择的那样。

不过,大二那年,滕树云认真思考了未来后,升本、考研的目标在心中生发,“回想着高二时的愿望,觉得趁着年轻,还是要往更高处走走,去更远处看看。 ”

心中有梦所以不惧挑战,度过一天又一天充实的学习时光后,两个目标次第达成,滕树云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完成本科及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业。1997年硕士毕业后,在城市生活的愿望也顺理成章地实现——她留在泉城济南,成为山东师范大学物理系(今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的一名老师。

接下来几年,滕树云有了家庭和孩子,工作生活都安稳舒适,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然而,她却有了本领恐慌,催促着新的目标在心中破土发芽——攻读博士学位。

2002年8月,滕树云拿着一纸辞呈走进系领导办公室,即便她完全可以选择在职考博。“辞职,一是为了断了后路全力以赴,二是全日制读博总归比在职读学得扎实,我就想用两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学习提高。 ”面对领导的挽留,她承诺,如果毕业时山师大需要,一定优先选择回来任教。

当时,滕树云的孩子才两岁,正是黏妈妈的时候,一只手抱着孩子,另一只手拿着书,成为生活常态。勇敢追梦的人总会被生活温柔以待,她在考试中成绩出色,最终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录取。

一个难关过了,另一个又在眼前等待。读博期间,老人和孩子如何照顾?思虑再三,为分担爱人的负担,滕树云决心带上孩子去上海。

这是一段艰难又值得回味的时光。“非常感谢我的恩师刘立人教授,他不但给予我学术上的指导和生活上的帮助,更给了我充分的信任,让我较为自由地安排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时间。 ”滕树云也用行动回报了导师——凡是接下的任务,一定会在时限内高标准完成。数不清有多少夜晚,她把孩子哄睡着后悄悄起身,一直工作到凌晨。

2005年3月,拿到博士学位的滕树云兑现了当年对系领导的承诺,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山师大物理系聘任,再次回到母校从事科研教学。

听着滕树云的讲述,记者体会到,在她乐观开朗性格的另一面,是有梦想就要全心投入的热情,是干工作就要做到最好的执着,是困难挫折压不垮的坚强。这些,都是她受用一生的财富。

兢兢业业投身科研教学

从考大学那天起,滕树云就与物理结了缘,到硕士和博士阶段,她选择了光学作为主攻方向。光帮助我们感知五彩斑斓的世界,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光学散射和光存储是滕树云早期研究的领域。“光打到散射体后,两者就产生了关联,我们可以通过检测散射光得到散射体的基本信息,对散射体的特征参数可以实现无接触测量,具体应用场景包括大气湍流检测、目标图像恢复、细胞检测等。 ”她如是阐释。

我国激光卫星通信近年来取得重大科技进展,激光远距离通信技术是滕树云早期研究的课题,她在读博期间完成卫星激光通信模拟测量装置的设计,真实地模拟了卫星之间的通信,完成跨越数万公里之遥的激光通信实验。

当下,滕树云带领的课题组主要从事光学超表面领域的研究工作。现代科技发展对信息的快速传递以及设备的微型化、高集成化、便携性等提出高要求,光学超表面技术就是在超薄的金属或电介质表面刻蚀上纳米尺度的小结构,改变波的传输方向、旋转光束波前以及变换光的振动状态,可应用在光学微操控、光通信和光传感等领域。

多年科研结出累累硕果,到目前,滕树云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获发明专利9项;主持并参与完成10余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曾获省自然科学奖和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等多个奖项。

诸多身份之中,教师是滕树云最看重的那一个。博士毕业时,她收到不少企业伸来的橄榄枝,提供的待遇远高于学校,却依然坚持回到校园从教。在她看来,教书育人是最幸福、最快乐的工作。

滕树云教学业务精湛,参与建设两门省级精品课程,承担省级教改立项项目2项,曾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山师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多次获得山师大优秀教师奖以及先进个人等称号。

不过,滕树云更喜欢和学生分享生活,“学生有高兴的事儿会和我说,遇到难题也会找我唠唠,一起想办法解决,我们就这样一起成长。我喜欢看学生解开疑惑的样子,听学生讲生活中的趣事,想起他们在我面前总会真情流露,我感到很幸福。这是我对他们青春的见证,就像自己曾经经历的一样,面对朝气蓬勃和奋发有为的学生,心态是年轻的,做起事来也充满激情。 ”她深情地说。

故土情深关注家乡变迁

“去年下半年看到一条新闻,庆云县被评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我感觉特别骄傲。 ”滕树云长年在外地工作,但对家乡发生的事很了解,尤其为家乡的发展变迁感到骄傲。“刚来济南上学时,回趟家得先坐车到乐陵,再转车到庆云县城,再从住县城的高中同学家借一辆自行车骑到小赵村,足足折腾一整天。 ”她兴奋地说,“现在走高速公路不到两小时就到了,要是去德州城区,坐高铁就更快了! ”“如今庆云县城建设很大气,商贸物流行业搞得风生水起,海岛金山寺等旅游景区也有名气,勤劳的家乡父老正在将庆云建设得更好! ”滕树云说,庆云的发展,离不开“货郎精神”,一批批心怀梦想的年轻人到外面去闯荡,升级了观念、增长了本事、开拓了视野,为家乡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希望家乡的年轻人都能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滕树云表示,如果有机会,她愿意尽全力,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张晓航本报通讯员王凡存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