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护民惩恶的“拼命三郎”

郑义(左一)和同事办理户籍业务

“别着急,再仔细看几遍监控视频,总会发现蛛丝马迹。”10月11日晚上8点,在禹城市公安局车站派出所,民警郑义正在和同事全神贯注侦破一起电动车盗窃案。虽然案值不大,但犯罪嫌疑人在光天化日下作案,十分嚣张。“一定要把案子侦破,给受害人一个交代,不能让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郑义说。

身材高大、目光如炬,身穿警服的郑义,人如其名,浑身充满正气。郑义2015年入警,今年34岁,2016年9月调至车站派出所工作。在同事们眼中,抓捕路上他总会“出其不意”制伏嫌疑人,更有同事直呼他抓人“简直不要命”。没日没夜、加班加点是工作常态,“以所为家”更是他的真实写照。

特警出身的郑义初到派出所工作,对辖区部分区域相对陌生,为尽快熟悉业务,他利用一切路面巡逻机会,下班就骑着自行车“自驾游”,深入部分发案重点区域,详细查看并仔细归纳记录。

打击犯罪,他更是冲锋在前。2017年7月,禹城辖区接连发生货车电瓶被盗案件。郑义与同事经过多日调查走访、分析研判,确定了盗窃犯罪嫌疑人的落脚点。为追回赃物,把受害者损失降到最低,他们决定在犯罪嫌疑人销赃时进行抓捕。

几天后的清晨,当身穿便衣的郑义与其他3名民警慢慢向犯罪嫌疑人靠近时,狡猾的嫌疑人突然逃窜,郑义不顾往来车辆狂追500余米将其制伏,最终追缴回被盗货车电瓶200余块,为受害人挽回经济损失1.5万元。事后,民警从犯罪嫌疑人身上搜出匕首等凶器。工作3年来,郑义始终冲锋在前,参与破获案件300余起,抓捕违法犯罪嫌疑人100余人。

当警察就是要心系百姓。“工作狂”郑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人民警察对事业的无限热爱。

2018年10月,郑义破获了一起盗窃案,他却成了犯罪嫌疑人眼中的“暖心大哥”。

原来,该案的犯罪嫌疑人是一名17岁的高三在校学生,他在某服装店试穿衣服后将衣服“顺走”,涉案价值350元。接警2小时,郑义就找到了犯罪嫌疑人李某,通过了解,李某是因学习问题与父亲发生争吵,萌发了离家出走的念头,一时冲动做了傻事。

这个简单的案子,让郑义陷入了沉思。李某的行为已构成盗窃,如果留下案底,会影响他的一生。思索之后,郑义从钱包里拿出350元钱交给李某,教育他要理解父母不易,并亲自带着他把钱送回服装店,取得店主谅解。

第二天一早,李某父子来到派出所,其父激动地握着郑义的手连连致谢,并表示多年来孩子第一次主动找他长谈,感谢郑义挽救了孩子。后来,李某顺利考上了大学,直到现在还经常和郑义通话交流沟通。

在人民群众需要帮助的危难关头,郑义毫不犹豫,义无反顾。但对家庭,他却充满了亏欠。今年3月27日深夜,连续多日盯靠专案的郑义回到家中。当时,正在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趴在书桌上睡着了,于是他轻轻地把儿子抱上床,起身那一刻他看到孩子笔记本上用稚嫩的笔迹写着“为了社会的安定、人民的安全,爸爸很少回家”“我要对爸爸说:你辛苦了!在外要注意安全,我爱您,爸爸! ”这位铮铮硬汉再也忍不住了,躲在厕所内眼泪夺眶而出。郑义妻子拍摄的这段视频发到朋友圈后,被新华社客户端、德州24小时等多家媒体报道转载,惹无数网友泪奔。

郑义说,从单位到他家其实只有不到10分钟的路程,可就是这段短暂的路程,却承载着他对家人太多的歉意。他和所有普通的民警一样,都在各自平凡的岗位、在夜幕降临的街头、在搏击的前线,无声守护安宁、履行誓言,用一个个平凡故事展现着人民警察的爱民深情。

□本报记者董建新本报通讯员李光明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