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志杰:刀耕新时代礼献新中国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张双双摄影刘振兴

比起鲁西北清透干冽的冬季,胶东半岛上乡村的空气里,总氤氲着些许雾气。滕志杰的童年,便是在湿润的冬夜里,一盏跳跃的煤油灯下,随着母亲剪刀下的红色窗花,一起绽放。

她7岁那年的烟台莱州,烛影下剪纸窗花悄然落地的过程,像一个慢镜头在她脑海中无数次放映,直至近50年后,她成为创作型剪纸艺人,并使得一幅主题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精妙剪纸作品问世。

这幅纯手工刀剪作品,历时两个月有余,深思熟虑,独立设计模版。她竖直握刀,将纸一点一点镂空成所要的图案,追求精益求精,把中国这一传统民间技艺诠释得淋漓尽致。

年少入行 一生画笔不辍

滕志杰的家世出身,在同年代的女孩里称得上优越。外祖父是老一辈铁路工程师,父亲在魔术界也小有名气,加上她是家中老幺,单是六位哥姐的宠爱,也能让她度过一个无忧童年。

只是,父亲离世较早,她随母亲回到莱州的村庄生活,那也是孕育了她艺术生命的地方。“母亲对我一生影响很大,她算得上是一位大家闺秀,明理善言,为人大度。”滕志杰已年过五十,对母亲的记忆深度,始终超越其他长辈,对于“美”的基本认知,也由母亲处而来。

她自幼颇有美术天赋,小人书、挂历图,还有邻居家的“弄玉吹箫图”,都是其临摹对象。长至13岁,她离家读书,18岁入德州师专学习美术,自此一生未与艺术分离,反而随着阅历的增长,以美术为基础,掌握了更多的艺术门类。

二十岁出头的年纪,滕志杰已在武城二中担任美术老师,一次去往北京探亲,得以成为靳玉竹女士的关门弟子,靳母是齐白石先生八大入室女弟子之一的杨秀珍,丹青了得。

那三年,是她国画进益最快的时期,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诸多精髓,内化至她的思想与气质当中。

“美术不仅仅是绘画,还包括很多门类,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甚至是书法、剪纸等。”2010年,以艺术教学闻名的德州二中推出“艺术模块教学”,与滕志杰的想法不谋而合,在诸多门类中,她选择了“镂空的艺术”——剪纸。

剪纸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由手工制作,常用的方法有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再把几张剪纸(一般不超过8张)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是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刻板上用小刀慢慢刻划,即“镂空”,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

这也是手工剪纸的艺术价值所在,更是与工厂量化生产的最大不同之处。“跟幼年记忆里母亲的窗花有很大关系,该种民间技艺,带给我人生最初的美好艺术体验。”她说,“我想在剪纸方面做点什么。”

那一年,44岁的滕志杰又开始拜师学艺。当时夏津有一位民间剪纸艺人杨茂伦,她拜其为师,落脚于夏津县一家旧式宾馆,集中学习半月时间。

那段时日,她夜夜苦熬至凌晨两点,不断剪、刻、折叠,将各类花鸟虫鱼兽,在中国传统剪纸文化中的意义进行区分和运用。“当时正值夏季,整整10天,我没有洗澡,每日一餐。”她回忆,宾馆晚上10点停止热水供应,而那时她沉浸在剪纸的艺术世界里,怎会起身!也是这段集中学习的经历,奠定了她剪纸创作的基础。

百余刀片 刻出精妙镂空艺术

“我本就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写写画画的人,后又加上‘剪剪刻刻’,相通的两样东西,似乎自然而然便融会在一起。”滕志杰的家,四处是其绘画和剪纸作品,一层层更新、覆盖,卧室也渐渐演变成了剪纸工作室。

当然,她还有一个“体面”些的工作室,德州二中博远楼6楼,一间靠北的办公室。这是一栋很旧的建筑。除了上课,在校的很多时光,滕志杰都耗于此地,转动迟缓的吊顶风扇,见证着每幅作品的诞生,并被来学校交流的外国友人带往世界各地。那幅构思极巧的“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剪纸,也是在此地“磨炼”而成。

今年4月中旬开始构思,多次深夜辗转难眠,终于在5月底着手创作。“我从自己纷乱的构思和旁人所给建议中,一点一点抽丝剥茧,用铅笔先落实到纸面上。这一阶段就持续至7月初。”滕志杰介绍,这幅作品的创作意图是参加民建中央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书画展。作为民建一员,她觉得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参加这个活动义不容辞。“作品呈交日期是7月15日,留给我的刻制时间仅剩10天。”滕志杰把上课之外的时间都留在了工作室,构思和前期画版的过程还可在家中完成,后期刻板则需要专业工作台。

那段时间,德州气温逐渐攀升,学校的工作室因鲜有人来,未安装空调;又适逢工作台上方的吊扇忽然停止转动,她在高温环境下的煎熬可想而知。“我满后背的汗疹,和整整9盒、100多枚刀片,见证了最后10天的光景。”滕志杰回忆,在此期间,放学途中下雨,为保护剪纸,她自己被大雨淋至感冒;连续半月,中午未曾回家吃午饭,两个包子对付过去;右手手指指节变形,鼓起一个大包,直至1个月后还未消除。

滕志杰的女儿告诉记者,她经常见母亲对着剪纸画稿陷入深思,稍有不满意就再做修改,反复琢磨如何设计图案,阴刻还是阳刻,需不需要再加些创新……“妈妈常常凌晨四五点就被灵感‘吵醒’,不吃饭也要设计出样子来,光设计模板就要耗费一天半的时间,一直剪到自己满意为止。”她的女儿说,对待自己的作品母亲从不含糊,对友人也绝不吝啬,答应别人的事,就会一直记在心里。

滕志杰的剪纸是有灵魂,有思想的,因为其中蕴含了作者的工匠精神,和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精髓。

12个场景 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7月12日中午1点20分,剪纸完成。滕志杰看了一眼手机上的时间,默默记了下来。

因是五层刻纸,所以有5幅作品。其中一幅经层层选拔,成为民建中央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书画展参展作品。

剪纸作品长105cm,宽75cm,融合了12种场景,几十种寓意吉祥的元素,涵盖“一带一路”“优化环境”“学习强国”“敬老孝老”,以及德州特色特产等多种元素。“构思过程中的难点也在于此,想在一幅有限的剪纸作品中,把近些年祖国的变化表现出来,真的很难。”滕志杰介绍,画版过程中几经易稿,神鹿身上的花纹,都是翻阅古籍方最终确定。

记者留意到,剪纸作品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其寓意,可见作者的别具匠心。画面最中央是一间民房,一家儿女正围坐在一起,共同举杯为母亲庆祝生日,桌上摆放的是富有鲁北特色的德州扒鸡、黄河鲤鱼、乐陵小枣等地方特产。

滕志杰说,作品中的“母亲”象征着历经沧桑、迎来了70华诞的新中国,各族儿女纷纷捧出最珍贵的礼物向母亲献礼,共同祝愿母亲“生日快乐”。

房檐两侧的蝙蝠,和窗口翩翩起舞的蝴蝶,是幸福美好生活的象征,门楹上的对联“和谐社会,敬老孝老”,既是对这幅场景的描写,也是当前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真实写照。

作品中的灵芝仙草、竹林鲜花象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凤凰和神鹿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祥瑞之物,不仅象征着美好吉祥,还代表了高尚的德行。

左下角处的“百鸟朝凤”,正像当前繁荣发展的新中国,正所谓“有凤来仪,万国来贺”。同时,从整幅作品来看,凤和右上角的龙交相辉映,象征了中华民族德之大国的腾飞发展。“我们这代人对祖国的感情非语言可传达,时常听到国歌就会热泪盈眶。”滕志杰说,“刻刀如笔,每一刀都饱含深情,‘绘’出新中国盛世,唯有用此种我擅长的方式,才能表达对祖国母亲的一片赤诚。”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